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彭德:建立新型美术学院,可能吗?

查看: 584| 评论: 0| 发布者: 邢兵Score |来自: 中国美术报 

放大 缩小
简介:新型美术学院怎么建,需要比照旧型美术学院存在的问题。旧型美术学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以培养学生的造型技术为特征,被人戏称为美术技校。中国的八大美术学院,大都是老体制塑造出来的技术院校。它们共同采用统一的 ...

\

新型美术学院怎么建,需要比照旧型美术学院存在的问题。旧型美术学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以培养学生的造型技术为特征,被人戏称为美术技校。中国的八大美术学院,大都是老体制塑造出来的技术院校。它们共同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人们简称为体制美院。建立新型美术学院,是很多人痛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既欠缺艺术学养又同现实社会不同步的弊端、期待变革的动议。这种动议在理论上讨论,没有任何难度和深度,可是要真的付诸实践,却会四处碰壁。

首先是没有政策支持。不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模式,另搞一套,不会被国家承认。所谓国家承认,就是教育部下属的有关部门发放的认证书。比如硕士点和博士点必须由教育部授予,否则你招收的学生不能纳入国家教学培养计划。你当然可以自行其是,可是等到学生毕业后,你签发的学历证书在面向社会时只能是一纸空文。他们同老美院学生竞争,无论个人素质如何,在身份上必然处于下风。他们会像超生的国民一样被人侧目而视。在强调学历和出身的当下中国,学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待遇。没有国家认可,只能降格为野鸡大学,毕业生如果想到国外留学,其学历也会被人轻视。笔者就此在圈内做了一下小范围的口头民意调查,对打破现有体制创立新型美术学院,无不表示质疑。

高等美术教育不外乎四个方向,即精英教育、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常识教育。精英教育旨在培养艺术家;技术教育旨在培养能工巧匠;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学养的普通毕业生;常识教育培养的是不必亲力亲为却懂行的美术鉴赏者,他们包括美术收藏家、美术管理者、热爱美术的富豪和名流等。

常识教育特别重要,它关涉全民的视觉品位。对于美术收藏家、美术管理者、热爱美术的富豪和名流,要求或鼓励他们接受常识教育非常必要,因为他们具有特权和号召力。其中,管理艺术的中高级官员尤其重要,他们常常是大型艺术项目的拍板人。大型项目包括地标建筑、大型场馆、世界园艺博览会建筑群、大城市与国家级风景区营造的环境艺术等,他们都是仲裁者。美术常识教育对富豪和名流也很必要,他们的艺术修养会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技术教育是欧洲的传统美院的基本特征,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最为典型。直至今天,这所美术学院的教学仍然是以教技术为己任。中国的八大美院,也是重在技术教学,强调手头功夫,从未系统地关注艺术之外的其他领域的重大变革,甚至不关注学术思想。有意思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印象,八大美院几乎都翻制了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当招牌。这尊赤裸裸的雕像如同立体的标语,向人们宣示思想的重要和外表的次要,不过标语从来都是现实空缺的自我暴露。

素质教育现在是一个热词,它也是一种缺啥提啥的标语口号。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进入高水准的表现形式,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条件。这同观看体育比赛有类似之处。比如欧美观众观看体育比赛,主要是花钱体验热血沸腾的氛围,因而场场客满;中国观众观看体育比赛,看重的只是输赢,一旦输了就立马走人,以致很多正在进行的国家级比赛的场馆门庭冷落。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美院曾经被视为艺术家的摇篮。它实行的是面向大众、面向人民的精英教育,“人民艺术家”是对那个时代的美院资深毕业生的最高评价。这个时段强调艺术应当走出象牙塔,强调艺术家上山、下乡、进厂,深入生活,与人民的精华——“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作为人民领导者的各级官员、作为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作为城镇主体的市民通常不是人民的核心阶层,不是“深入生活”的对象和被塑造的对象。被归入知识分子行列的艺术家,必须改造思想,向工农兵学习。这种特殊的精英教育,在八大美院等旧型学院的影响一直沿袭至今。中央美术学院一向以推行精英教育为己任,当所有的美院大面积扩大招生时,他们仍然固守着原来的理念,在八大美院中学生人数最少,录取分数线最高。

八大美院把艺术看得过于单一,专业设置过于固定,国油版雕在现实中严重缺少生存空间,却始终是重点科目。欧美的美术院校学生在上学期间,能在校攻读非专业的学科。学生通过非专业学科的钻研,有望成就崭新的创作思路和艺术形态,这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

在大多数美术学院,传统领域的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几乎无人教;比它们更贴近艺术的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传播学几乎无人教;3D打印技术、人机互动艺术、奇点艺术也几乎无人教。这一切都将是新型美术学院思考的问题。上述学问进入美术学院,也可以视为广义的素质教育或常识教育。遗憾的是,即便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的美术学院都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几十年来,旧型美院形成了一套驾轻就熟的管理模式,没有人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改变它,致使它越来越自闭与顽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中国,往往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需要一群破釜沉舟的人物改变现实。这些敢于破釜沉舟的人物,哪里去找?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