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笔墨竞相来一一写在著名画家李苦禅诞辰115周年之际

查看: 422| 评论: 0| 发布者: 某人

放大 缩小
简介:李苦禅(1899—1983),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李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先后随徐悲鸿、齐白石学画。上世纪60年代与潘天寿并称为“南潘北李”。曾任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 ...

李苦禅(1899—1983),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李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先后随徐悲鸿、齐白石学画。上世纪60年代与潘天寿并称为“南潘北李”。曾任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盛荷图》

                       《凝视》

                    《松鹰图》

李苦禅(1899—1983),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李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先后随徐悲鸿、齐白石学画。上世纪60年代与潘天寿并称为“南潘北李”。曾任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为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115周年,6月10日,由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济南市园林行业文学艺术联合会、李苦禅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昔日笔墨竞相来——近年来发现李苦禅先生作品展”在济南举办,展出近年来发现和征集到的李苦禅先生各时期作品60余件。
 
  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领略李苦禅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报记者根据其传记、课堂讲义等资料,汇编整理成文,冀望能与您一起走进大师的墨海人生。
 
   士志于道 穷且益坚

    “我终身从事美术教育和写意画的职业,人称是‘探讨真、美、善’的,但我的艺术生涯却是大半和艰难困苦相连的。”多年后,李苦禅回忆起自己的艺术生涯,如此感叹。1899年,李苦禅生于山东省高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高唐,处处充盈着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绘庙艺人们对关公庙的修缮、庙门前一唱几天几夜的大戏,成为李苦禅最早的艺术启蒙。买不起纸笔的他,大地为纸,树枝为笔,常照着庙宇的塑像和壁画、门楣上张贴的门神爷画。
 
  中学时代,李苦禅随绘画老师孙占梅学画花鸟,因天资聪颖、勤学苦练,画艺大有进步。1918年,李苦禅揣着父亲借来的4块大洋,趁暑假期间赴北京学艺。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他有幸受教于徐悲鸿,学习炭画及素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李苦禅作为聊城二中的学生代表,再次进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先进的学术思潮,北京这座六朝古都深深地吸引了李苦禅,他决定留下来继续深造。他先考入北京大学附设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半工半读,之后再次来到“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学习,并常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听到了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梁启超及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的演讲。
 
  1922年,李苦禅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即后来的“北京艺专”),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学院教育。昂贵的绘画材料,使家境贫寒的李苦禅苦不堪言。经朋友介绍,他到“车场”租了一辆人力车,利用晚上时间拉洋车挣钱。这期间,他节衣缩食坚持学习,甚至拾取人家丢弃的铅笔头磨砺素描的功夫。最艰难的时候,只能每天以粥度日,撒上些最不值钱的“虾皮糠”。同学林一庐见他此境况,便赠送其一艺名“苦禅”(“苦”,即苦难的经历;“禅”,古称写意画为禅宗画),李苦禅欣然接受,并以此名行世。
 
  由于西画画材价格昂贵且购买不便,对传统艺术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李苦禅于1923年拜齐白石先生为师,转习国画。当时,齐白石先生在京尚未有名。在赠李苦禅的诗中,齐白石题道:“余初来京师时绝无人知,陈师曾名声噪噪,独英也(李苦禅)欲从余游。”

    广撷博取 自成一家

    师从齐白石先生后,李苦禅深刻体会恩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含义,常伫立在旁静观先生运笔作画,仔细体会他的用心用意,而不仅仅追求画面的形似。此外,他还广撷博取,从古今中外的绘画大师那里吸取营养。“古人、外国人好的东西都可以学,路子要宽。青藤、八大、石涛要学,达·芬奇、罗丹也要学,学人家的法子,画自己的思想稿子。”
 
  为了在自己最有体会的题材中“创造自家的造型,自家的笔墨”,李苦禅开始有意避开白石先生常画的题材和构图,“虾、小鸡、蟹都是齐老师常画的,早已创出了自家面貌,若再跟着画,就脱不开他,创不出来了。”1924年,李苦禅画了一张《鱼鹰图》,拿给齐白石指点。不想,齐白石正好也画了张类似的作品,只是取景角度有所不同。师生二人不约而同将鱼鹰首次纳入写意花鸟题材。齐白石感慨颇深,当即题道:“余门下弟子数百人,人也学吾手,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间无鬼神矣!”
 
  1925年,在北京国立艺专毕业展览上,除了油画作品,李苦禅还展出了8幅写意花鸟画,笔墨洒脱,意境高远,校长林风眠观后将其全部买下。李苦禅画艺之精进,可见一斑。
 
  在齐白石的鼓励下,李苦禅集中笔墨表现雄鹰、苍鹭、寒鸦、黑鸡、鸬鹚等气势雄浑的“大黑鸟们”,为传统写意画注入了新的生机。“鹰虽凶,但画上它是英雄,我们不光表现它矫健的体形,而且要突出它的气质,不能让它居于岩下或树下。它应该站在石顶树巅,才能体现它高瞻远瞩的个性。”于是,他笔下的大黑鸟们,大多站在见棱见方的大
 
  石头上,或配以花卉树木,笔墨豪放,气势磅礴,别具一格。
 
  在李苦禅看来,写意画是多方面艺术修养的结晶,要画好需下大量画外功夫。为此,李苦禅读了大量古人的书论、画论。他最为推崇的,是读过多遍却认为仍未“读完”的老庄著作、《易经》、禅学典籍及《论语》等书。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手持放大镜,全神贯注地阅读那些他视若珍宝的书。
 
  除了读书,练习书法也是李苦禅每日必修的功课。年过八旬时,李苦禅还坚持每日练字。倘若练字时恰逢开饭,他也定要写完才就餐:“我写字时别催我吃饭,写不完是心病,吃不下去的。”不仅如此,李苦禅对以京戏为代表的传统戏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京戏是写意的戏,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要想画好中国画,除了打好一切有关的基础之外,最好还得懂得京戏。中国写意画早已达到了追求气韵(神韵)的艺术境界,倘不知京戏,则很难体会到这种深邃的境界。”

    传道授业  惠及画坛

    1925年,李苦禅从北京国立艺专毕业后,应聘到北京师范学校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教画。1930年,在齐白石的推荐下,又受林风眠之邀,南下执教于杭州国立艺术院。没有了衣食之忧,李苦禅更加专注地探索中国画变革之路。早年打下了坚实写生功底的他,开始大量绘画禽鸟写生,研究禽鸟结构,观察其动态与习性,尝试把写生与中国画的笔墨进一步融合。
 
  为了突破画界陈陈相因的陋习,李苦禅曾在艺专教务会议上提出将中西画合并排课的建议,并带领学生到西子湖畔写生,力促中西绘画之融合。李苦禅虽强调写生,但并不以写生为目的,而是希望通过速写去师法自然,体会造化,进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有不少人在速写上很有功力,却一辈子也画不到宣纸上去。为了留住速写感受,我往往在速写回来之后立即进行笔墨练习,在宣纸上反复琢磨。久而久之,就能用笔墨深入地表现自己的速写体会。”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地多学东西,李苦禅采取了亲手示范、边教边画的办法,学生有不明白的,他立即挥毫示范。所以,他的学生几乎每人手上都有他的原作,少则三两幅,多则以图卷粗度而论。
 
  60余年的执教生涯中,李苦禅不仅对校内学生尽心尽力,对求教的校外学生和社会青年也倾其所学,毫无保留,并在生活上给他们如父般的关爱与照顾。李苦禅逝世后,一位青年学生在悼文中写道:
 
  “苦禅先生是我的尊师。二十多年来,他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铭刻在心……一九六二年,我当时在泰安上中专,希望能见到心目中久久崇拜的苦禅先生……我抱了一卷画前去拜见,苦老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十分愉快地接待了我这个素不相识的青年,不但耐心地指教我的画,还给我写下了他的通讯地址。从此我便时常写信去向老人请教。那时我家境困难,苦老了解到我的家世后,非常同情,经常买些画册、字帖寄给我,还托人捎字画给我……”
 
  字里行间,情真意切。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苦禅老人为人之善良与纯朴。

   铮铮铁骨  艺胆恒心

   值得一提的是,李苦禅每教一个班或一届学生,他首先传授的并不是绘画的技法,而是做人与立人。他常对学生说:“当一个画家,首先要当爱国的人、爱人民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所谓人格,爱国第一。”
 
  早在1919年和1935年,李苦禅先生就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参加了五四运动、一二·九爱国运动,为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抗日战争初期,北京沦陷,李苦禅甚为激愤,辞去一切“公职”,隐居前门老爷庙与西城柳树井2号,并参加了中共北平地下抗日组织,掩护抗战同志,搜集敌伪情报,发展抗日力量等。因平日里与爱国志士交往甚密,1939年,李苦禅被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出狱后,仍无所畏惧,将卖画所得无私资助地下抗日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苦禅惨遭迫害,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栏”,经受百般折磨,之后又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在这期间,他仍然坚持晨练,夜间站桩练功,还偷偷坚持练字,以保持臂力、腕力。闲暇之余,他还抽空看望同道,宽慰难友。他达观的胸襟、积极的心态,成为不少同仁度过那段非常岁月的精神源泉。
 
  1972年,周恩来总理派人抽调部分老画家为在京涉外宾馆、使馆绘制一批作品,李苦禅名列其中。3年中,他义务为国家作画300余幅。“文革”后,恢复了名誉与教授职务的李苦禅,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创作了《红梅怒放图》、《晴雪图》等大批精品力作。
 
  1981年,李苦禅被选为“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是年,在其创作的巨幅花鸟画《盛夏图》上,他题道:“国家日趋强盛乃余之愿,祖国古称华夏,炎夏之际荷花盛开,乃作荷塘即景。”这一期间,他还投入《中国花鸟画》、《苦禅画鹰》、《苦禅写意》等科教片的拍摄中,将毕生积累的宝贵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呈现于银屏,献于子孙后代。
 
  “如果说齐白石实现了文人画由高雅向亲近人生的通俗性转换,李苦禅则又回归了部分文人画的内涵和气质,使之再度趋向高雅。这种高雅在《盛夏图》、《劲节图》等力作中,与上世纪80年代再度崛起的民族魂魄取得了共鸣。正是传统美学、现代民族魂魄和阳刚之美的高扬,正是笔
 
  的雄强浑厚和个性气质的自然流露,确立了李苦禅在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坛上的坐标,而不愧为画坛英杰。”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曾如是评价。
 
  1983年,为了祝贺李苦禅从事美术教育工作6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美协北京分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饭店举办大型茶话会。会上,老人感激不已,热泪盈眶:“为振兴中华,我要再画20年。”
 
  1983年6月11日,李苦禅突发心疾,溘然长逝。1986年,李苦禅先生夫人李慧文女士及子女遵照先生遗愿,将所藏先生各个时期书画精品、手稿及古代字画、古董、生活用品、历史图片资料等无偿捐献给国家,陈列于山东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李苦禅纪念馆,供海内外观众观赏。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