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唐代化妆术 顿时觉得现代化妆术弱爆了

查看: 790| 评论: 0| 发布者: 留言 |来自: 张雄艺术网

放大 缩小
简介: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里,大致将女子化妆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敷铅粉,相当于现在打粉底。唐代女子喜欢用很厚的铅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使肤白如雪,以此 ...





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里,大致将女子化妆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


敷铅粉,相当于现在打粉底。唐代女子喜欢用很厚的铅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使肤白如雪,以此为美,古称铅华,“洗尽铅华”就这么来的。


但铅粉毕竟是重金属,长期使用的话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变黄脸婆。可这不仅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还会在铅粉里掺入西域香料,叫“迎蝶粉”,幻想吸引蝴蝶环绕,像《还珠格格》的香妃一样……


唐 · 《胡服美人图》


唐 · 《胡服美人图》




除了美白,唐代还盛行“抹红”,即是敷面之后用手晕开胭脂,涂在两颊,浓的叫“酒晕妆”,淡的是“桃花妆”,显得气色十分红润。


据说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汗都是红色的。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卸妆时就跟擦泥一样,洗完之后,盆里的水像泡了一层厚厚的红色泥浆。


唐 · 《胡服美人图》


唐 · 《胡服美人图》




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不画眼妆,但很重视眉妆,他们认为眉是“七情之虹”,是一张脸最传神的地方。


早期流行“蛾眉”,又叫桂叶眉,像刘嘉玲扮演的武则天,画的时候,要先将原来的眉毛剃掉,再用笔沾上黛粉描眉。为了显得不那么呆板,妇女们还会将边缘的颜色轻轻地向外晕散,叫“晕眉”,和现在一样非常讲究手法。


唐 · 周昉《簪花仕女图》 局部


唐 · 周昉《簪花仕女图》 局部


唐 · 周昉《簪花仕女图》 仕女局部


唐 · 周昉《簪花仕女图》 仕女局部


唐玄宗时,又开始流行起细长的“柳眉”。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形容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月牙般细长的柳眉能把人衬得温婉又不失大气,很符合盛唐雍容的审美。






画完眉,刚刚没用完的胭脂,还可以在酒窝处点上两点,像美人痣一样,梨涡浅笑,尤其有种少女的娇俏感。


这种妆叫做“面靥”,有的俏丽,“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有的妩媚,“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真可谓一样妆容百样美丽。


唐 · 彩绘拱手仕女俑


唐 · 彩绘拱手仕女俑




唇边画好了,眉心还要贴花,名叫“花钿”。


花钿多是红色,可以直接描,也可以用金箔或者鱼鳞片等反光的材料裁成花型,贴在眉心。传说以前有位公主在梅树下赏花,风一吹,一朵梅花正好落在她额头上,染成了一个梅花印,显得特别的楚楚动人。人们争相效仿,就成了这种流行的“梅花妆”了。






连酒窝都画好了,接下来该涂口红了吧?不,唐代女性擅长将自己的脸当做画布一样折腾。他们还要在太阳穴的两边各画上一个红月牙,名曰“描斜红”。


有个说法是:某宫女夜里伺候皇上,不小心一头撞上水晶瓶,顿时鲜血迸流,犹如朝霞消散,愈后留下两道疤。但皇上反而觉得这样有种特别的美,对宫女更加怜惜,于是其他人便纷纷效仿,称之为“晓霞妆”。


唐 · 《反弹琵琶图》 仕女局部


唐 · 《反弹琵琶图》 仕女局部




折腾半天,终于来到画口红这一重头戏了。


从古至今,女孩子对口红色号的狂热就没有停止过。虽然不如现在那样种类繁多,但在唐代,光用来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30多种,最常见的是朱砂、紫草,再加入蜂蜡,能调试出正红、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


另外,唐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发明了一套唇妆,像圆形、心形等,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


涂的时候,要先用白色打底覆盖原来的唇色,再用口红在嘴唇正中画出喜欢的唇形。


当最后的点睛之笔完成后,一个粉面朱唇、黛眉巧目的唐代美女,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唐 · 《唐人宫乐图》


唐 · 《唐人宫乐图》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