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我们在照片里找到了,可惜是这样的……

查看: 892| 评论: 0| 发布者: 安梦Clover |来自: 中国摄影出版社

放大 缩小
简介:圆明园最初占地不过20万平方米,胤禛即位后,圆明园逐渐成为离宫型皇家园林。自雍正三年(1725)起,先是在原来的圆明园南部建起宫廷式的殿宇,并颁发诏书。此后,又向北、西、东三面大加扩充,成为面积达到200余万 ...

 圆明园最初占地不过20万平方米,胤禛即位后,圆明园逐渐成为离宫型皇家园林。自雍正三年(1725)起,先是在原来的圆明园南部建起宫廷式的殿宇,并颁发诏书。此后,又向北、西、东三面大加扩充,成为面积达到200余万平方米的大型宫苑。到乾隆九年(1744)最终形成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包括:

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乾隆皇帝传旨如意馆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画分景画样,命名《四十景图》。《四十景图》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直到21世纪,从法国原版引进的高清《圆明园四十景图》,其真容才得以跟中国读者见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摄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一书中,两位有心的圆明园研究者刘阳、翁艺从圆明园被毁后拍摄的老照片中,找到了四十景中的部分建筑。穿梭于绘画与老照片之间,对比圆明园鼎盛时期的恢弘壮丽与被毁后的满目疮痍,令人倍感唏嘘。

夹镜鸣琴

夹镜鸣琴位于福海南岸,雍正时期就已建成。夹镜鸣琴是依照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建造的。夹镜鸣琴主体建筑是一座横跨在水上的重檐四坡攒尖顶桥亭,亭子上挂乾隆御书“夹镜鸣琴”匾额。

20 世纪60 年代佚名作者拍摄的夹镜鸣琴遗址照片。两边的夯土堆就是当年桥亭的基座,东边的夯土堆上还建有一座简易小屋,夯土背后可清晰地看到福海中央蓬岛瑶台三岛遗址。此时的蓬岛瑶台中岛为一个气象站,西岛也有居民居住。

坐石临流

舍卫城位于后湖东北,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的一部分,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前后。舍卫城俗称“佛城”,是圆明园中唯一一座独立的城池,城四周建有厚实坚固的城墙和高大的门楼。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舍卫城中十万尊大小佛像、设施、法器被洗劫一空,只留下城墙和城门。

1882年,由法国人罗伯特·德·赛玛耶拍摄的被毁后的舍卫城大门,此时舍卫城大门基本保存完好,雍正帝题写的“舍卫城”三个字仍清晰可见。

民国早期拍摄的舍卫城毁后残迹,照片拍摄者均不详。

舍卫城在民国初期尚存有大量城墙残迹。1921年9月至1922年11月陆军十六师曾多次派大批车辆、人员拆毁舍卫城残余城墙,上图是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在这次浩劫之后拍摄的。如今,舍卫城遗址仅存东西北三面残墙,建筑基址已荡然无存。

濂溪乐处

濂溪乐处亦称“慎修思永”,位于圆明园偏北部,是一处山拥水抱的园中之园。知过堂在慎修思永殿后(上图红圈部分),大殿七间接前抱厦五间,内悬乾隆皇帝御书“知过堂”匾额。

1882年由法国人罗伯特·德·赛玛耶伯爵拍摄的知过堂。

汇芳书院

断桥残雪景观属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汇芳书院中的一景,位于整个圆明园的西北方向,紫碧山房之南,鸿慈永祜之东。此景是用太湖石堆成的石桥,仿照杭州的意境称为“断桥”。

罗伯特·德·赛玛耶伯爵于1882 年前后拍摄的断桥残雪。

鸿慈永祜

鸿慈永祜,亦称“安佑宫”,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三园的最西北,为清帝御园皇家祖祠。

罗伯特·德·赛玛耶伯爵于1882 年前后拍摄,图中安佑宫前的华表,共两对四根,民国年间皆流失出园,一对今在北京大学西校门内,一对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院内。

罗伯特·德·赛玛耶伯爵于1882 年前后拍摄,拍于安佑宫外层宫墙北面内侧,中列三座琉璃券门,各面宽5.44 米,进深3.84 米。罗伯特·德·赛玛耶应该是在安佑宫内部由北向南拍摄的此门。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拍照时安佑宫和石桥尚保存完好,两者后均毁于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魁星楼

鸿慈永祜(安佑宫)南部西侧河外为刘猛将军庙,在南向小院里建庙宇三间。此庙始建年代不详,据乾隆《实录》载,乾隆七年(1742)三月十九日,帝诣刘猛将军庙行礼。乾隆五十八年(1793)遵旨翻修刘猛将军庙一座三间,照旧式油饰彩画,并拆墁院内甬路 6 米,销银 277 两。据盛期三园平面全图所见,月地云居西北角、刘猛将军庙东南临河有座圆形建筑,1933 年《遗址实测图》则显示为八方形,并标名“魁星楼”。

罗伯特·德·赛玛耶伯爵于1882年前后拍摄的魁星楼。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福海北岸,与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同名。平湖秋月东面有一座吊桥,福海的大型游船都从此口进入北面的大船坞停靠。桥的东段高台上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木亭,亭外悬挂乾隆御笔“两峰插云”匾。

摄影师赖阿芳拍摄于1879年的两峰插云亭,从此照片可知两峰插云亭并未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

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方壶胜境基本建于乾隆三年(1738),整个景区建在福海东北角的港湾内,是以人们臆想中的仙山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整个建筑群的平立面采用严格对称布局,由一个中轴线连着南北两个群组,南面的一组建筑修建在高大的汉白玉基座上,正殿为临湖二层楼宇,上层外檐悬挂铜镀金字匾“方壶胜境”,下层外檐悬挂“宜春殿”。方壶胜境楼下设有宝座,四周摆放有大量古董;楼上为佛楼,供有大小佛像一千多尊。

上图是方壶胜境被毁后的遗址照片,拍摄者由西向东拍摄,远处就是西洋楼景区。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时的西洋楼遗址还相对完整,蓄水楼和谐奇趣整体结构还保存完好。从建筑上分析,此照片应该是“庚子事变”后不久拍摄的。

图文摘自《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