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风景中的人性

查看: 538| 评论: 0| 发布者: 安梦Clover |来自: 美术报

放大 缩小
简介:想要了解英国伟大的风景画传统,特别是其与欧洲大陆风景画的联系与区别,就不能不对英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艺术特征进行审视。阴沉潮湿的天气似乎让英国人和他们的艺术不像欧洲大陆同 ...

想要了解英国伟大的风景画传统,特别是其与欧洲大陆风景画的联系与区别,就不能不对英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艺术特征进行审视。阴沉潮湿的天气似乎让英国人和他们的艺术不像欧洲大陆同行那样容易被亮丽的色彩和激昂的情绪所俘获,正如李向群教授所说:“在这里,克制与教养是最受到尊敬的美德,这一点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放纵形成鲜明的对比。”英国人往往给人以严谨、理性却又偏于保守的印象,我们会看到米莱斯爵士《月亮已升起,但此时还不是夜晚》这样静谧的田园牧歌与文学式低吟,但也能在透纳的《奴隶船》中感受到深刻的悲剧主义和卓越的浪漫主义魅力,在保罗·纳什的《梦中的风景中》看到梦幻般的隐喻和超现实主义的锋芒。

不论是18世纪之前作为环境肖像背景出现的风景画,还是后来庚斯博罗、透纳、康斯太勃尔等一众大师带来的风景画黄金时代,英国艺术家对于这片古老土地的表现都不同程度地源于对于上帝的热爱和人性的关切。神性,一直或隐或显地贯穿于整个西方艺术传统之中。对于艺术家来说,上帝创造了万物,当然也包括他们热爱的风景,创作风景画本身也是践行信仰的一种方式,是了解和亲近上帝的一种途径。虽然康斯太勃尔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绘画之父,但他的作品更可以归入到浪漫主义的行列之中,因为他不像许多印象派画家那样仅仅迷恋于对自然光的捕捉,更是传达了画家对于家乡真挚的热爱和深沉的宗教情感。在《风景与双虹》等作品中,画家则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现了雨后阳光穿透乌云和黑暗如天国的光辉普照大地的神圣瞬间。

英国人对于风景和风景画有着强烈而细腻的人文情感,早在17世纪晚期就出现了水彩和油画风景。一代又一代的英国风景画家都会在画面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记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场景,不论这种场景是对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讴歌赞美还是对于田园生活略带忧伤的怀念。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庚斯博罗曾说:我渴望带上我的中提琴离开这里,到可爱的乡村去,去画风景,在静谧和闲适中度过余生。成熟期的庚斯博罗创作出了源于自己想象的、基于英国原始风景的主观世界,开始摆脱物象外形的肖似而强化了内在情感的真实表达,康斯太勃尔称他的作品“给人以慰藉,令人动容……看到这些画,我们不觉泪下,却又不知道是什么催人泪下”。

这种主观化的“风景”不免会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笔下同样是“臆象”风景的山水作品。对比英国风景画和中国传统文人山水,还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如中国文人山水讲究“诗画一律”,诗歌和山水画互为表里,交相辉映。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英国风景画与英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关系也十分紧密,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高成就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这个时期的英国风景画有着直接影响,很多画家如透纳本人也是诗人,作品《奴隶船》的手法近乎写意,狂怒奔放,充满着难以遏制的悲剧情绪,其主题正是来自艺术家自己的诗歌《倒坍的希望》:“举起所有的手,锤击着桅杆和缆绳的顶部/你狂怒地遮蔽了太阳,乌云压顶/宣告台风将至/在它扫过你的甲板,穿过船舷之前/死者与濒死者——拴上了他们的链条/希望,希望,倒坍的希望/你在哪里?!”

不论是温情的田园景象还是浪漫主义的悲剧情怀,英国风景绘画凸显的是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是神性与人性的共鸣。与之不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更多的是试图将自己隐没到一个理想化的意象风景之中,无我,忘我,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正是基于这样不同的自然观、信仰观,最终造就了英国风景绘画和中国文人山水这两大东西方艺术的典型样式。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