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沙龙艺术网 首页 资讯 投资收藏 查看内容

丧钟为谁而鸣?——那些描绘真实战争的艺术名作

2016-12-22 18:15| 发布者: 留言| 查看: 235| 评论: 0

摘要: 年末,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受到了热烈的关注。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和梅尔吉普森的《血战钢锯岭》用不同的视角反思了战争中个体的创伤和道德困境。在电影和摄影开始记录和展现战争之前,人们依靠绘画艺术作品 ...

年末,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受到了热烈的关注。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和梅尔吉普森的《血战钢锯岭》用不同的视角反思了战争中个体的创伤和道德困境。在电影和摄影开始记录和展现战争之前,人们依靠绘画艺术作品来注视战争。历史上,很多描绘战争的艺术品为权利服务,宣传英雄人物与国家荣耀。从19世纪开始,艺术扮演了新的角色,在战争的残暴之下寻找意义与救赎。

十九世纪的战争

▲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 - 1808年5月3日

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西班牙。1808年5月2号,数百名西班牙爱国者群起反抗。第二天,他们被法国军队集体围捕枪决。西班牙大师弗朗西斯哥.戈雅为纪念这些受害者创作了《1808年5月3日》。它革新了传统军事绘画,标志了从歌颂战争和英雄人物的荣耀,到控诉战争中人性的丧失这一转变。

▲起义者手上描绘了圣痕

画中,一排法国士兵拿枪对准一名西班牙起义者,他伸开双手向持枪者投降。几具尸体堆砌在他的脚下,淌着鲜血。在他的另一边是等待处决的起义者,他们用手挡住眼睛,不愿直面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城市和文明在远方的夜色里静默地目睹这场殉难。戈雅在这里借鉴了传统的基督教肖像画:白衣的男人同耶稣一样牺牲了,他前方的灯笼是唯一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身体。仔细看,他的右手上描绘了圣痕(stigmata),对应耶稣受难后身体留下的伤痕。

▲瓦西里.韦列夏金 Vasily Vereshchagin, Apotheosis of War -1871

在俄土战争(1877—1878)期间,俄罗斯画家瓦西里.韦列夏金与帝国军队一起在前线作战。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他的兄弟被杀,他受了致命重伤。韦列夏金随后创作了《战争的崇拜》,作为对战争的反思。这幅画通过骷髅、乌鸦、秃树、贫瘠的土地和背景里荒凉的城镇这些元素来象征死亡和毁灭。堆成山的骷髅是万古以来因为战争而消逝的生命,韦列夏金在画框里写下:“献给所有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伟大的征服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John Singer Sargent - Gassed

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的《毒气战》是最著名的描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作品之一。萨金特在1918年受英国政府邀请前往法国的西线战场,亲眼目睹了被芥气攻击后眼睛受伤的士兵列队蹒跚而行的景象。士兵如废品一般被堆砌在战场上,其中一些从不同方向、搭着肩列着队摇摇摆摆地走向医疗帐篷。正面的这一列士兵被领着走在遮泥板上,虚弱、笨拙。远处,人们在昏黄的落日余晖下玩着足球,战争的恐怖混杂着生活的平静常态。

▲Otto Dix, Trench Warfare - 1932

德国画家奥托·迪克斯亲自参加了一战,他的三联画《堑壕战》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真相。左侧的画中,德国士兵出发前往战场。正中间的画描绘了被摧毁的房屋和尸体。画面右侧,一具颠倒的尸体被夹在成堆的难以辨识的血肉之上,双腿伸向空中,布满了弹孔。一个戴着防毒气面具和头盔的士兵用布裹着自己,虽然战斗暂时停止,用毒气来解决幸存下来的人是常用的手段。他头顶上悬挂着的尸体也许象征了死亡笼罩着所有人的命运。右侧的画里,士兵挣扎着逃离战场的烈火和硝烟。1937年,纳粹政府把迪克斯的作品列为“颓废艺术”进行批判和展示,随后将这幅画烧毁了。

▲珂勒惠支 Kollwitz - 牺牲 (“战争”系列)

▲珂勒惠支 Kollwitz - 母亲

战争不仅伤害战场上的人,它更残忍地对待留下来的人,逼迫他们承受贫困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德国艺术家凯绥·柯勒惠支在一战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子。1919年,她创作了“战争"系列木版画来告诉世人战争给士兵的妻子、父母、孩子所带来的绝望。在《牺牲》里,一位妈妈把她新生的孩子交出去,交给国家,交给借爱国主义之名四处侵犯的军国野心。在《母亲》里,这些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的母亲在拥抱在一起相互安慰,露出恐惧和忧苦的神色。年幼的儿童躲在母亲的保护下,茫然无措。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Salvador Dalí — 内战的预感

西班牙内战(1936—1939)爆发的半年前,超现实主义画家萨瓦尔多.达利创作了这幅《煮熟豆子的软建筑(内战的预感)》。在黄蓝的明亮天空下,撕裂中的人体被一个长方形盒子支撑着平衡。被拉长的肢体像两个人一般纠缠,左下方的崎岖的手紧抓着人头下的乳房,右上方的腿狠狠踩着下面的肢体,没有哪一方能够挣脱。满地散落了被扯下的内脏、器官和煮熟的豆子。达利说自己描绘了“一个巨大的人体爆发成怪物一般的四肢的赘生体,在狂热的窒息中相互撕裂。” 这个狰狞的形象或许象征了分裂中的西班牙和人类的异化与自我毁灭。

▲毕加索 Picasso - 格尔尼卡

1937年,德国和意大利的纳粹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同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了这幅画。毕加索并没有以旁观者的身份描绘写实的场景,他想要表达对残暴战争的控诉,因此选择了用简单的黑、白、蓝三色以及蕴含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展示万物为刍狗的人间。

▲如今位于格尔尼卡城的壁画 — © Tony Hisgett/Flickr

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毕加索常用的动物符号—为构图中心,它们的象征意义备受争议。最左边,一个妇女抱着死去的孩子哭泣。被肢解的士兵的尸体躺在地上,他一只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有一朵小花。牛和马之间是一只嘶鸣的鸽子—代表了欧洲岌岌可危的和平。马的右边是三个女人,其中一个露出胸部,拖着受伤的腿走向画面中心—被认为象征了受到攻击的西班牙共和国。在她上面,另一个女人从窗户探出头,举着一盏灯。最右边的女人在着火的房屋前惊声尖叫,无数平民跟她一样在这次袭击中失去家园和生命。《格尔尼卡》不仅是毕加索最知名的杰作之一,它也成为了永恒的反战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几天之后,丸木俊与丸木位理夫妇前往广岛寻找幸存的家人。后来,他们用超过30年的时间完成了由15幅作品组成的《原爆图》,描绘了日本、朝鲜平民以及美国战俘在爆炸和混乱中逃亡、死去的惨剧。

▲Maruki Iri and Maruki Toshi,Fire—1950

在这幅《火》里,逃窜的人被火焰吞噬,男人和女人在痛苦中尖叫,被烧焦的孩童的尸体躺在他们脚下。

 

▲The Rape of Nanking—1975

《原爆图》之后,丸木夫妇把创作题目扩展到日本军队以侵略者的身份犯下的罪孽,于1975年完成了《南京大屠杀》。这幅巨大的作品里弥漫着黑暗和绝望。一个男人赤裸着上身跪在地上,双手被反绑。一个日本士兵站在尸体堆成的圆圈中心,猛地挥刀砍下他的头,几个头颅悬挂在上方。左边,一个日本士兵用刺刀指着倒下的人,一个拖着儿童的脚,一个正在强奸妇女。更多的平民被绑住了,埋着头,无助地等待死亡。几个戴着头巾的人遥遥看着发生的一切。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超过30万人就这样死去。对于逝者而言,艺术无法带来安慰,但艺术能够为生者揭示历史,保存集体的记忆,赋予我们良知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