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堂期颐书法展”呈现三代家学传承

查看: 376| 评论: 0| 发布者: 邢兵Score

放大 缩小
简介:王念堂书李白《惜余春赋》 近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中,一场颇为特别的展览吸引了众多观者的目光。这特别,从主题文心养真王念堂期颐书法展中的期颐二字便可见一斑展览不仅汇集了百岁老人王念堂先生数十年创作的楷、行 ...

王念堂书李白《惜余春赋》

近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中,一场颇为特别的展览吸引了众多观者的目光。这特别,从主题“文心养真——王念堂期颐书法展”中的“期颐”二字便可见一斑——展览不仅汇集了百岁老人王念堂先生数十年创作的楷、行、草等书体的作品70余幅,涵盖中堂、对联、手卷、册页等丰富的传统书写形式,其中更不乏他的百岁新作。

王念堂先生乃画家、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之父,其人生之旅起伏坎坷,亲历了国难动荡、十年浩劫、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的发展变迁。在王明明为展览所撰写的《小院秋实》一文中,详细而饱含深情地记述了父亲不凡的经历——王念堂先生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喜好文学,擅长书画。15岁时他只身从山东蓬莱老家闯关东,在丹东做过学徒也当过账房主管; 1948年春,刚过而立之年来到了北京(当时的北平) ,曾担任造纸厂总经理,公私合营后又被下放到车间劳动;改革开放后,他终于迎来人生与事业的春天……无论际遇如何,王念堂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因为在他看来,书法是修身、养性、养生及书写自己人生感悟的重要手段。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年过花甲的王念堂先生终于可以专事自己所爱的“专业”了。时至今日,虽以百岁高龄,但伏案笔耕依然是他的日课。书如其人,书法不仅是其个性的浓缩,也是其人生历程的写照。展览中,作品旁边的说明中标注了王念堂先生书写时的年纪, 80岁时书陶渊明诗句,一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不能不令观者动容; 92岁写白居易《池上篇》 ,那“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透出洒脱与沉静; 99岁,书赵孟頫《题四画之渊明》 ,“稚子迎门松菊在,半壶浊酒慰平生”又是参透世事的豁达。在王明明之弟王卫明看来,父亲晚年书风劲朗,同时又舒展、浑厚,真正达到了唐人孙过庭“书谱”所言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而玻璃展柜中,一摞摞平日里书写的《前赤壁赋》 《后出师表》等作品用小曲别针整理妥当;一本本蓝色线装书帖,封面上的“ 《白居易琵琶行》九十叟念堂书”“ 《曹植洛神赋》丁亥正月九十叟念堂书”字迹工整秀丽;甚至从平日写给王卫明的一份份信札上,也能透出他的细致与谨严。

王念堂百岁新作《寿》

在王念堂先生的观念中,孩子们的成才是自己最大的成就,经过他的精心培养、谆谆教诲,家中走出了王明明、王绿霞、王卫明等书画家。立足于传统的他,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学养与艺术感觉。“父亲主张学书先学做人,先有人品、后有书风。 ”王卫明回忆说,“他指点我们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去陶冶治学态度,学业切不可半途而废。一般说来,临摹古代碑帖作为基本功,无非重在钻研字形、结构、间架以致技巧、神韵。而父亲则率先要求我们在此之前,首先不可写错字,不能笔顺倒乱,要读懂碑帖的文脉,若有闲余,须认真品赏碑帖,反复吟味字里行间的风神韵貌。 ”

如今,王家的第三代王加身为策展人,着力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尽自己的努力,并不忘在传统书法研习中秉承家学。此次展览王加以小楷书写前言,不但形式上颇令观者耳目一新,从他的讲述中更透出王念堂先生的慈爱与期许:“与对待父亲不同,爷爷从未对我有过任何严苛的要求。但当他每每看到我取得点滴进步时,红润和蔼的脸上总堆满了让我心都为之融化的灿烂温暖的笑容。或许除了对隔辈的疼爱之外,他感到欣慰的是目睹血脉的延续,正在继承家族文化传承的香火,才更让他引以为傲吧”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