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什刹海:避暑纳凉涨姿势

查看: 384| 评论: 0| 发布者: 大鹏

放大 缩小
简介:夜幕下的后海 供图:getty 在京城,无论老餮,还是文青,什刹海是必选地之一。夏日里,当夜幕降临,酒吧里音乐响起,朋友陆续聚来,开始面朝后海,春暖花开的精彩。实际上,什刹海有更为独特的老北京文化,虽然挂着 ...

20160729120407576

夜幕下的后海

供图:getty

 

在京城,无论老餮,还是文青,什刹海是必选地之一。夏日里,当夜幕降临,酒吧里音乐响起,朋友陆续聚来,开始“面朝后海,春暖花开”的精彩。实际上,什刹海有更为独特的老北京文化,虽然挂着“胡同游”的黄包车到处拉客,但徐徐步行,细细品读周边的寺庙、王府、名人故居甚至老字号,才是游览这里的最佳姿势。

 

20160729120456497

钟鼓楼及大片民居

供图:getty   

老北京有“前三海”和“后三海”之说。海,即海子,实际上是指大片湖泊。“前三海”包括北海、中海和南海,原为皇宫内的西苑。“后三海”在“前三海”的北部,自西北向东南连续排列的三个弓形湖泊,包括前海、后海、西海,又称“什刹海”。依托于什刹海而外延出去的大片区域原是王爷和庶民的生活区,寺庙、王府、名人故居遗存丰富,称为风水宝地也不为过。站在前海西岸更是能遥望到鼓楼、钟楼,想当初生活在什刹海周边的百姓已经习惯那晨钟暮鼓规律地响起。

 

20160729120517640

银锭桥边

 供图:getty   

什刹海原为高梁河故道,在金代开凿拓宽为湖泊,称“白莲潭”,皇家在此营建离宫、开发漕运。元大都的兴建给白莲潭带来巨大改变,南部水域的南海、中海和北海被纳入皇家苑囿称为太液池,北侧积水潭(即西海)则是百姓自由活动的乐园。元朝,郭守敬在积水潭西端凿渠,贯通水系,使京杭大运河漕粮自通州白河、通惠河直抵元大都城内。漕运为元大都带来繁盛,同时也刺激了什刹海周边寺庙的兴建与商业的繁荣。 

 

20160729120537524

冬日什刹海

供图:getty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大都城降格为北平府,江南粮米北上运量骤减,积水潭水系的漕运功能减弱。而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担心建文帝党羽进京造反,不准漕船进入内城。明代皇城东城墙向东移,使得元代在皇城外的通惠河被圈入皇城。积水潭元代曾经拥有的运河码头漕运功能消失,明代漕运终点被设在了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什刹海从昔日繁华的景象变成宁静的风景胜地。

 

20160729120557477

胡同里的老北京味道

供图:getty   

清康熙年间,朝廷疏浚什刹海。乾隆时期,大规模扩建昆明湖,上游下排水量增大,惠及什刹海。什刹海周边辟地兴建王府,如今尽管物是人非,但气宇轩昂的建筑风格与彩画依旧述说着当初的辉煌。

 

20160729120625315

荷花市场牌楼

供图:getty   

民国时期,什刹海周边留下了众多社会名人的足迹,鲁迅先生就经常前往广化寺内开设的京师图书馆。这一时期,什刹海周边开始涌现出新式建筑,1933年由美国天主教会创办的辅仁大学就是此时的代表作,比起协和医院与燕京大学强调大屋顶的使用,中西合璧风格的主楼更别具一番细腻。

 

20160729120642663

望海楼

供图:getty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什刹海数次整治,什刹海成为一座没有围栏的人民公园,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对外勾连地安门、新街口、钟鼓楼、北海等商业区和休闲区,热闹中又不乏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尤其2003年以后,“非典”肆虐,北京三里屯一带的酒吧街生意受到影响。有头脑的吧主看好什刹海一带风景优美、水域广阔、空间开敞、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纷纷租借、改造民房,开设临水酒吧,大受欢迎,原本静谧的什刹海很快热闹起来。当你在清晨或平日,游走在什刹海周围,仍能感受到它的历史变迁,体会到渗透其中的北京味道。

 

20160729120701287

关岳庙大殿月台望柱摄影:周诚

 

漫步什刹海的正确姿势如下: 一看道观寺庙

20160729120733354

广化寺法会摄影:张利伟

20160729120751639

火神庙供图:getty   

什刹海,顾名思义,一定与古刹寺庙有关。有说什刹海旁原来共有十座寺庙,也有说因什刹海寺而得名。无论哪种说法,什刹海周边确实寺庙道观众多。其中最早见于记载的是隋代汉寿亭侯庙。元朝定都北京后,周边寺庙随着漕运的发达而数量大增。明清两朝,寺观数量进一步增加。清乾隆中期,朝廷对北京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整修。清末,光绪帝下令将部分寺庙改建学校,什刹海周边寺庙数量降至低谷。什刹海附近有很多以寺观命名的街巷,一些寺观虽然已经消失, 但依旧被保留在街巷名称中,白米斜街附近就曾有白米寺。如今可看到的寺庙如广化寺、汇通祠、火神庙、拈花寺等。

 

 二游王府花园

20160729120826645

恭王府多福轩摄影:杨昶   

顺治元年,清朝定都北京,什刹海地区属正黄旗。朝廷在什刹海周边择地赐予王亲国戚,醇亲王府、恭亲王府、庆亲王府、涛贝勒府都云集于什刹海周边。恭王府及花园是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筑群。醇亲王府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出生的地方。溥仪即位后,其父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因此王府又被称为摄政王府。1924年溥仪退出皇宫后曾经在此暂时居住过。

 

20160729120910640

恭王府花园夏荷摄影:杨昶

20160729121013555

醇王府花园雪压凤槐摄影:杨昶   

王府多配建花园,恭王府花园、醇亲王府花园(今宋庆龄故居)、棍贝子府花园(积水潭医院内)、涛贝勒府护院至今都有当初的园林建筑遗存。当然,什刹海本身就是个大花园,柳枝垂岸,小船行舟,近可观小桥流水,远可望西山晴雪。 

 

三访名人故居

20160729121053430

宋庆龄故居瑰宝亭摄影:杨昶

20160729121113520

郭沫若故居中郭老曾经收藏的铜钟摄影:张利伟    

民国时期,很多社会名流选择居住在什刹海附近,如居住在后海南沿的张伯驹先生,这位著名的爱国人士与书画收藏家曾经向故宫博物院捐赠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等众多珍贵宝物。而诸如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这些建国之后改造的住宅,更是留下了他们生命最后的岁月痕迹。 

 

四品石桥古韵

20160729121132714

冬日银锭桥供图:getty

20160729121146333

夜晚灯火供图:getty   

明代,什刹海的漕运功能逐步停废,逐步转型为文人骚客汇集的游览胜地。这一时期石桥兴建较多,如后门桥、银锭桥、金锭桥、德胜桥等。位于前海与后海之间的银锭桥最为著名,傍晚时分,站在桥头遥望西山,晚霞绚丽,山水相映,峰峦起伏,烟云浩渺。早在清代,就有“银锭观山”这一景。明中期,在德胜桥东南,开挖一条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水流南经西压闸入皇城,同时向西北过银锭桥倒流入后海,形成“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景观。后门桥又名万宁桥,连接前海与玉河故道,是元朝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澄清上闸与万宁桥合为一体,兼具水利和交通功能。如今在桥西侧仍能看到闸体。万宁桥两侧有四只镇水兽,石栏板、石榴头望柱风貌依旧。而位于现在的德胜门内大街上的德胜桥为单孔石桥。栏板、望柱虽有风蚀,但总体依然完好。德胜桥是河道进入什刹海后的第一座桥,也是西海与后海之间的分界桥。当年在德胜桥附近设有码头,桥东有涌泉庵,桥北有佑圣寺。每年端午节至中元节,这里商贩云集,茶座比比皆是。诸如卖大碗茶、烤羊肉、切糕、豌豆黄儿等小食摊商都会在此做生意,老北京味道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