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拙之后是什么 ——陈杨的画 张渝 质而不俚,是诗家难事,也是画家难题。所以,在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成功登顶后,已经很难有人再在朴拙的审美维度更上层楼。这也是百岁画家朱屺瞻在朴拙之外,另求老拙的原因。但是,即便如此,朱屺瞻还是输赵、吴、齐等人一截。以朱屺瞻之年岁、阅历、功力尚且如此,那么,较朱屺瞻晚年变法时,年轻得太多的陈杨,又能在朴拙的审美维度上,开出什么花,结出多大果?这是陈杨和我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思考之中,也就有了陈杨的这批画。 事实上,我和陈杨曾悄悄绕到朴拙这座山的后面,探看朴拙的审美维度,还有多少可钻的缝隙。也是在那里,我们发现,由于背阴少光,朴拙厚实的山体,也有苔藓,也有晓风残月。由于这个发现,陈杨的绘画也就有了自己的选择:朴拙之中,有着流美。这个选择,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身为秦人,尤其是对书法、篆刻都有涉猎的秦人,大气,金石气,朴拙气,成了陈杨抱着睡觉的枕头,他的作品因此有这些气质,也很正常。然而,不论大气、金石气,还是朴拙之气,得其仿佛易,入其神髓难。陈杨虽然努力追求“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艺术风格,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年龄,比如阅历,等等,时下的陈杨很难一下子登堂入室。于是,在朴拙大气中,陈杨的作品,又有了幽然而寂的形象。这便是他的工笔系列。其突出者,是他画高墙之外的竹。 高墙大院,会有很多故事,宫闱香艳,幸与不幸。故事之中,眉飞色舞者,不在少数。这也是正史之外,野史格外流行的原因所在。不过,陈杨的重点不在大院故事,而是故事之外的审美品格。唯美主义者王尔德曾经有个幻想:用一句短语包含一切体系,用一个警句归纳所有存在。王尔德的幻想是否实现了?我不好说,但我知道中国的古人的确用一句话归纳了精神上的所有审美存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陈杨对于朴拙的审美切入,也是在这里开口:幽静而又坚定地标识出朴拙背后的审美高度。尽管这高度本身带有背阴之处的苔藓,但依旧不失朴拙的本色与伟岸。 陈杨的作品中,我还喜爱他的荷花系列。徐渭、八大山人,吴湖帆,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王雪涛,甚至周思聪之后,想要在荷花题材上,再出新活儿,难之又难。陈杨的可爱在于,他能够在张之光先生的影响下,用圆和润的手法,再现莲叶接天的盛景。出淤泥而不染,固然高迈,但离圆融的美学境界,还是逊了一成。所以,“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法师,在朴拙之外,还求圆满,并最终抵达“朴拙圆满,浑如天成”的无上之境。陈杨抵达了如此之境?当然没有。但我看到他的追求。 我的眼里,陈杨的画,不是没有缺点。比如,他的朴拙之中,还有稚嫩;圆融之中,还有亏欠。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遮蔽他所追求的有关朴拙圆融的美学品质。他的可爱或许也就在于他于不完满中的孜孜以求。记得袁枚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以某巨公之诗,求选入《诗话》。余览之倦而思卧,因告之曰:‘诗甚清老,颇有功夫。然而非之无可非也,刺之无可刺也,选之无可选也,摘之无可摘也……’或曰,‘其题皆庄语故耳。’余曰:‘不然。笔性灵,则写忠孝节义,俱有生气;笔性笨,虽咏闺房儿女,亦少风情。’”这段话很重要。在文章最后,我强调这段话的意义在于:人真正重要的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陈杨是什么?朴拙之后又是什么?看到这里,如果还有人这样问我,我也只能无语。只能学学好心童子,指一指朴拙那座山的后面说,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2016-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