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雕塑艺术家:不可控的快感及偶遇的幸福

查看: 202| 评论: 0| 发布者: 橘子。。。 |来自: 中国文化报

放大 缩小
简介:有机生活系列之南瓜 (电子废弃物)2012年 杨光 “找朋友——发现青年雕塑艺术家”日前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出了30位年轻雕塑家的作品。该项目采用艺术家点对点的推荐方式,打破了艺术圈专家评委推荐的评选模式 ...


有机生活系列之南瓜 (电子废弃物)2012年 杨光

 

 “找朋友——发现青年雕塑艺术家”日前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出了30位年轻雕塑家的作品。该项目采用艺术家点对点的推荐方式,打破了艺术圈专家评委推荐的评选模式,历经10个星期的征集,最终找到30位艺术家朋友及10家媒体朋友,其中包括本报推荐的艺术家杨光。

 

“找朋友”这个项目是从找朋友开始的。当青春的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找到我说“我们是否一块儿做个有点不一样的年轻人的展览”时,我正在启动“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的第二季以及为一个策展人的培训准备课件,脑子里有一团信息亟待梳理。回望着那些概念频出的当代艺术展览,细数着几乎在“堵车”的年轻艺术家项目,说实话,我觉得有些策展人的权利太膨胀,或者说有些肆无忌惮。他们树立的各种旗帜胡乱飘扬,艺术家常常会在旗下被洗脑、被塑造,成了“红旗下的蛋”。当然,也有不少年轻的艺术家因出镜率太高,被提前消费,显得有些未老先衰。而有些年轻人却在视野之外,作品相当精彩而未被关注。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更喜欢处在热点边缘的艺术家,尤其是踏实肯干、出手狠的雕塑家。

 

如何做一个不一样的、具有“游戏”精神的展览呢?高鹏和我在一个会议的间隙,进行了“创意激荡”。思考着我们是否模仿一下自然,做一个在马路牙子上肆意生长、不可预知的项目呢?这个项目没有策展人、无需假模假式的理论建构,而是去体会失控的快感以及偶遇的幸福。因此,“找啊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歌声浮出水面,借用艺术家的头脑,找到那些“艺术家中的艺术家”。方式很简单,高鹏和我拉上雅昌艺术网作为发起人,仅负责提供第一个人的名字,随后就如同击鼓传花似的蔓延下去。说实话,对于这样一种方式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我们赌的是艺术家的特殊品位与他们理念的先锋性还有媒体朋友的敏感性。结果呢?大家已看到了,我不想评价。我想说的是这一方式所呈现给我的这批艺术家,绝大多数不认识,陌生而且新鲜!


好像有种小世界理论:你最多只需通过6个人的介绍,就可以找到美国总统。而我们的“找朋友”每条线有10位年轻人,从而画出了一个30人的圈子,未来中国的重要艺术家应该至少有5位藏在里面吧。


他们是谁?是你吗?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