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常青藤计划——行走项目康剑飞、郝青松、彦风专访

查看: 274| 评论: 0| 发布者: 安梦Clover |来自: 艺术中国

放大 缩小
简介:导语:行走项目是“常青藤计划2017天津青年艺术周”力推的全新项目,邀请由康剑飞、郝青松、彦风带领的三组创作团队,与地域特性和城市发展效应结合进行半命题式的在地艺术行走,通过集体讨论与灵感碰撞确定创作方向 ...

导语:行走项目是“常青藤计划2017天津青年艺术周”力推的全新项目,邀请由康剑飞、郝青松、彦风带领的三组创作团队,与地域特性和城市发展效应结合进行半命题式的在地艺术行走,通过集体讨论与灵感碰撞确定创作方向,分别围绕“解放的工具”“城市考古”“生活在别处”展开平行调研实践,在京津冀地区制造在地发生的艺术作品或艺术事件。三组团队的艺术成果以项目主题展的形式分单元呈现,全息收录作品发生的源过程及艺术家对行走感官体验的艺术能动思考。以团队负责制将三位不同学术机构的代表及各自熟识的学生、青年创作者召集起来激发互鉴,跳出生活眼界所限,通过健康便捷的行走挖掘文化遗存、本土资源和精神病灶,尝试一种教学相长的流动课堂和反闭门造车的创作风尚。

一、解放的工具

康剑飞:“解放的工具”,着眼于艺术语言,将蔚县传统剪纸工艺融入版画创作

康剑飞

艺术中国:您此次是如何与常青藤进行项目合作的?

康剑飞:我在美院招研究生的方向是版画的应用性研究,其中就涉及传统媒介的当代应用的课题,所以此次与常青藤合作也就顺其自然的选择了蔚县剪纸这个课题。参与的同学也来自研究生的二三年级。

艺术中国:团队调研过程中,如何选取要表现的点?是学生自主发现,还是您会给予他们一些提示?

康剑飞:课题的设定是我预先设计好的,而每个学生的着眼点则是个体的直觉反应。实际上这个课题与版画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蔚县剪纸在历史上都受到过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影响。

金智姬 百鬼玲珑系列 剪纸 2017

艺术中国:将剪纸和版画相结合,这是您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改造的一种方式,可以这么认为吗?

康剑飞:不是剪纸与版画的结合,是内在的思考方式的平移。传统媒介的现实境遇,以及传统媒介在当代的应用可能性是我们探讨的点。

艺术中国:在实地调研考察的过程中,身为老师,您对学生们有没有在一些地域文化的感知方面进行思维认识方面的引导?

康剑飞:当然有引导,但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因为我也做了一些作品。这样的考察,连带之后的展览,我希望同学们可以以艺术家的身份介入,而不仅仅是一个美院学生的状态,这些作品不应该是“作业”,更应该是“作品”。

商书倩 世中梦系列 综合材料 2017

艺术中国:此次创作总共经历了多长的时间?

康剑飞:大致有三个月吧,是在学院课程以外的时间做的。

艺术中国:创作过程中,您作为带队老师,团队作品的独立性和利益平衡点,在这两个方面有没有一个权衡和选择?

康剑飞:完全是个理想化的状态,常青藤提供了所有的资金,然后我开一台车拉着同学去蔚县考察、吃小吃、晚上讨论,全是一种研究的状态,没有什么利益考虑,因为不是学院设定的课程也不需要什么教案、总结之类的东西,同学们也很轻松,这也保证了所有的“作品”都是同学们真正想做的。所以我认为这是最为理想化的研究状态,无忧无虑、无功无利,自自然然。

艺术家在工作室

康剑飞: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知名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版画的国际国内交流与推广,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权威艺术机构收藏。

团队成员:金智姬、李圣男、卢轶、潘黎、商书倩、周鑫汇

二、城市考古

郝青松:“城市考古”,城市变革,租界文化城市之一天津为个案对其历史叙事、建筑遗存的考古调研与艺术再造

郝青松

艺术中国:你是一开始就选定了天津这个地方了吗?

郝青松:展览主办方的意向是范围定在在京津冀三地,而我本人在天津生活了十几年,就自然选定了天津这座城市。

艺术中国:团队成员的选择有什么样的标准?

郝青松:这基于我个人对艺术家和学生的了解。比如“废墟”这个单元,这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主题,在天津有一个名为“再生空间计划”的艺术小组,这个单元我就交给了他们,展览也展出了他们这些年做的关于“废墟”的文献和作品。另外,我觉得“城市考古”这个主题比较适合以摄影的方式来表达,因为摄影具有“直接”、“不虚伪”的特点,我就想办法把这个主题和学校摄影系的教学相结合,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课程中做一些具体的内容。

李泊岩&再生空间计划影像作品展示 2017

艺术中国:这次项目调研过程中的思路有哪些?有抽取个例进行考察吗?

郝青松:这次考察首先是基于“理论先行”并建立在我自己对天津的了解之上的,天津近百年来的历史,一直处在一个中西古今交汇的焦点之上,我一直在关注着。这次考察主要从一下几条线索进行考察,比如一:“启蒙线索”,是指来自西方和现代的思想对天津的影响;二:“救亡线索”,是指西方人进来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说他们是侵略,我们是被殖民的,我们要反抗,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三:“西方思想线索”,这与西方传教士入华分不开,就像现在天津还遗留着几座当时传教士修建的教堂。我们针对遗留下来的教堂其中的七个,我们进行集中调研的和现场考察。

艺术中国:调研资料获取方式都有哪些?

郝青松:首先通过历史资料了解考察对象的历史背景,其次是参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他们对天津近代古建筑遗存所作的准确测量和考察,进行初步的资料搜集;再次是现场考察,身处其中去真切的感受历史气息,面对现场的真实物存寻找创作灵感和方向。最后是思考当下建筑与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现场采访一些游人和生活在建筑周边里的人进行视频录制和文字记录。

解放桥.jpg

艺术中国:创作点的寻找,是导师直接命题,还是团队的协商?

郝青松:我开始会给他们一个大的方向,比如:“启蒙”、“教堂”、“废墟”等等,具体的一些修正和深入则是由他们自由的去发挥想象力,等资料搜集的差不多了,我会让他们汇聚到一起,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再面对面的与他们进行交流,并找出他们想法中的闪光点予以指导,让他们去深入考察和进行创作。

艺术中国:在带领学生实地调研考察的过程中,您对青年艺术家们对所处生态、地域文化的空间感知和创意思维有没有一些特意的引导?

郝青松:是有一些引导,在他们确定大的表现主题时,已经有引导的意思了,艺术观背后是历史观,而我们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具备较成熟的历史观,在当代艺术中,观念内容是什么,其实就涉及到了历史的问题,这方面我引导的比较多一些。

黄文涛  遗失的敬畏(1916,西开教堂)80X53cm 数字照片 2017

艺术中国:此次创作总共经历了多长的时间?在这期间调研,有阶段性的规划吗?

郝青松:大概是3月份左右开始的,总共有半年左右。

有的,初步的调研和方案的确定是在五月底结束的,创作时间是整个暑假,到九月初的时候,进行初步的创作稿的筛选,选定作品,最后阶段是让他们对选定的作品进行调整

艺术中国:那可以理解为您的调研考察和最后作品的呈现是等于把天津的历史做了一个当代性的艺术梳理,然后以作品的形式来展示吗? 

吴倩雯  吴诗雅 教堂的今日(1872,紫竹林教堂) 80X53cm 数字照片 2017

郝青松:对,大众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其实是熟视无睹的,他们大多数人只关注当下,对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所知甚少,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精神废墟的状态,“城市考古”的意义绝不在于地理或文化的考古,他更深的意义是精神的考古。其实无论创作还是展览,都有一个当代艺术的方法介入到其中的,这样作品的形态表现出来以后也是对观众进行当代艺术一种引导和教育。就像我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看到的不仅是建筑的更新换代,还是一个不全面的,包括人的思想、审美的现代化,艺术的现代化,以及城市的现代化。

我们回到历史中去考辩,哪些是历史的教训,哪些是历史的方向,然后以艺术的方式把那些不是艺术的东西、不被关注的东西呈现出来,作为一件艺术品去展出,这其实是一种当代艺术的观念形态的方法论,这样做就会使我们去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重新看到之前被忽略的东西。

郝青松: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基督教文艺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艺术社会学、废墟艺术、当代基督教艺术等研究方向,关注当代艺术的政治哲学与神性价值。

团队成员: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2014级本科生、李泊岩 &再生空间计划、高岩

三、生活在别处

彦风:“生活在别处”,在精神生活层面,对奔波于故乡异乡间归属感尽失的人群向往“生活在别处”的情怀与理想的捕捉与提炼

彦风

艺术中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主题来进行调研?和您曾经的生活经历有关吗?还是基于别的一些现象的反思?

彦风:城市是生活的载体,所探讨的核心点是关于中国当代城镇化发展引发的变革以及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我出生在北京,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经历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改变了我们的居住环境,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身和心,其中包含了习惯及认知。“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巴黎狂欢节"中的词句,被米兰昆德拉所引用.目的是说明当时青年们一种过度理想主义的普遍心态,“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生活在别处即身在此而心在外,而当下,已分不清哪里是身,哪里是心,就如同我们无法识别故乡与异乡的差别,更多的是在一种物理空间和社会身份的不对称中的游离,探索这种差异下的自我存在。

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布展

艺术中国:团队里的青年艺术家选取的标准是什么?

彦风:围绕“生活在别处”,我邀请了5-6位在不同城市甚至是不同国家间游走的艺术家,唯一的标准就是故事,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映射出一件作品,从而呈现给观众,故事之间有着交叉的节点也反映出完全不同的个人经历,每一条线索都包含了归属、家庭、记忆、离别,也可能是逃离。依据于数据把它们并联起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来获取变革下的生存线索。


低科技艺术实验室+林欣 感官过载 综合材料 180×80×23cm 2017

弗洛里安·施麦瑟 Florian Schmeiser奥地利 compression 多媒体video 2017

艺术中国: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如何寻找契合主题表现的点?

彦风:基本上,每个艺术家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及控制作品呈现的能力,我更多的是尊重他们及他们创作过程,有的需要对资料的整理及收集,有的要考虑这次创作与个人之前创作的关系,有的则需要做更为详尽的实地调研并互动。

艺术中国:在带领团队实地调研考察的过程中,您作为老师,对青年艺术家们对所处生态、地域文化的空间感知和创意思维,有没有一些特意的引导?

彦风: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希望更多的是提出问题,问题所指如箭在弦,包含了力道和准确性,希望宏观或微观,并不希望可以从各个角度都说的通,力道更趋于内在,这个其实和准确性是有一定关系的,也是比较难的一个过程,是对艺术家作品内容及观念语言的双重把控,往往是我们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所不能及的,但却不懈追求,作品的力量往往取决于你的力道和角度。


彦风 金枝玉叶 尺寸可变 装置 2017

布展现场

艺术中国:您觉得您和团队里艺术家的作品,在社会角度来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彦风:“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米兰昆德拉在其同名小说中隐喻年轻人的生活总是在别处。当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当下中国城镇化的变化,诸如“家乡”,“候鸟”,移民,“去中心化”,行走的概念等,但更关注经济快速发展所遗留的问题。高速的“行走”过程带来了经济活跃和阶段性繁荣,但同时映射出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可以在本次展览中看到一位西方艺术家和多位中国艺术家在各自不同成长及生活环境下的历程,他们的“行走经历”重新构建了这种传统意义上故乡的概念,更多和更为详尽的故事需要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去寻找。

彦风:艺术家,设计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博士,作为中国当代的青年艺术家及设计师致力于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深入探索社会与生活的当代美学,专注数字媒体艺术与设计的创作和研究,以及跨媒体艺术设计实践等。

团队成员:弗洛里安 ·施麦瑟 ( Florian Schmeiser奥地利 ) +马佳、彦风、栾雪雁、王薇、低科技艺术实验室 +林欣、张新军、Octagon小组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