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塞纳河桥》:中西艺术世界与古今现实时空的双重建构

查看: 291| 评论: 0| 发布者: 孟逸飞

放大 缩小
简介:吴冠中先生是一位企图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保留自己纯真个性的中国文人,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艺术观念,是他的艺术理想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是画家以个性化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画坛证明和负面各 ...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企图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保留自己纯真个性的中国文人,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艺术观念,是他的艺术理想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是画家以个性化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画坛证明和负面各种挑战的回应。 

——水天中

 

吴冠中 塞纳河桥 布面油画 61x73cm 1989年

展览

1989年 吴冠中“巴黎叙情”展 西武画廊 / 日本

1992年 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 大英博物馆 / 英国

1993年 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展 巴黎市立塞纽奇艺术博物馆 / 法国

出版

《吴冠中画巴黎专辑》 P20 日本西武画廊 1989年版

《吴冠中专号》翰墨轩 1990年版

《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大英博物馆 1992年版

《吴冠中艺术展作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9年

《吴冠中——又见巴黎》 P41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吴冠中作品收藏集I》 P124-125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吴冠中全集III》 P253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吴冠中先生无疑兼具着“文人雅士”和“现实批判者”的双重角色,前者文质超脱,后者叛逆执着,并终究归结到先生对于东西艺术的彼此溶解与贯通之中。特别是八十年代的油画作品尤能折射出先生此时能够于西方油画和东方水墨之间进行超越媒介的相互植入之后,在油画上越来越具中国韵味的风格转变。

而更具独特意义的是,当吴冠中先生历经数十年中西艺术的不断求索之后,再次以西方油画媒介表现西方风景,却能超越材料和对象本体追求“中国绘画意境”,继而悠然生发出一种难以超越的价值和分量。

1989年春,吴冠中先生受日本东京西武百货店邀请,为即将举办的巴黎博览会创作一幅巴黎风景画。这成为先生重新踏上那片曾经留下年轻时代印记的艺术之都的契机。在吴冠中先生此次巴黎之行归国后写作的散文《巴黎札记》开篇,充分流露出对89年巴黎之行的感慨:“我年轻时在巴黎留学,如饥似渴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并陶醉其间。幸乎不幸乎,终于又回到了条件艰苦的祖国,从此在封闭的环境中摸索了数十年自己的艺术道路。那路,深印在祖国土地上,并一直受影响于人民情感的指向。四十年岁月逝去,人渐老,今以东方的眼和手,回头来画旧巴黎——新巴黎,感触良多,岂止绘事!”

 

1948年,吴冠中在巴黎

1989年3月,吴冠中在巴黎街头写生

文字间隙,显露出两层内涵。一方面,自1950年回国之后,久未能够回到曾经深受西方现代艺术及其观念熏陶的法国,故而难掩兴奋和怀旧之情;另一方面,则是对自身艺术研习绘画和创作历程的某种追溯或是归纳:少年时期在杭州艺专潘天寿、林风眠、常书鸿、关良等20世纪初期绘画大师的影响下兼修水墨、油画,1947年留学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在苏弗尔皮教授的现代艺术工作室及当时现代艺术运动的浓厚氛围下感受新艺术观念的冲击和热烈,却又在1950年回国后与官方艺术主流之间越来越格格不入,转而在风景题材中继续投身于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直至在八九十年代“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等艺术理念的提出下,超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藩篱,从而在西方油画媒介中深化水墨基因,于东方水墨挥洒中实现西方造型观念的注入。而此去巴黎,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是重新以东方的视野去推敲和记录阔别已久的法国景致。因此,在吴冠中先生1989年创作的一系列巴黎作品中,几乎未能脱离如上两个层面的感受和思考。

吴冠中 塞纳河 麻布油画 46x53cm 1989年作

吴冠中 塞纳河岸 麻布油画 48x40cm 1989年作 

尽管在这系列作品中,吴冠中先生似乎对承载着其对于法国这片第二“故乡”的无尽想象与思念,尤其对极具法国文化气息的塞纳河两岸风光情有独钟,将其反复入画加以描绘,但《塞纳河桥》这幅作品却显得别有韵味,也是其中最精彩的一件。与同年创作的以塞纳河为主题的作品不同,这幅绘画并没有选取从河畔两侧望向塞纳桥,从侧面组织风景的视角,而是选择以远处街角作为视点:在巴黎街道的十字岔路上,透过横跨画面、闪烁着金属质感的高架桥,窥探着远景中弥散着历史气息的塞纳桥,这是吴冠中先生创作中极为少见的艺术图式。近景中的两处路灯如若纤细妖娆身姿的两位少女以邀请的姿态将观者的视线引入到远处那古典唯美、摇曳着浪漫主义格调的另外一个历史情境之中,同时也将清风徐来、水波涟漪、艳阳高照、花木繁盛装点下的塞纳桥风光包装成为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欧洲美景。在色彩与用笔方面,架桥的高级灰、塞纳河和街道的浅灰以及天空中泛着蔚蓝、灰度更浅的蓝灰之间形成一种微妙悬空的呼应关系,奠定着整个画面的主色调,同时又在与绿色树木的组合下凝聚出极具生命力的感受。同时,架桥、云彩、水波那东方水墨般用笔的随意洒脱也与快车、路灯、草木、游船的精细刻画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成功拓展出油画语言的水墨性。

吴冠中 塞纳河桥(局部)

更为可贵的是,吴冠中先生在《塞纳河桥》中前所未有地实现了中西艺术世界与古今现实时空的双重建构。在视觉层面上,眼前的欧洲风景在西方油画媒介的演绎之下流露出东方水墨般的通透与静雅,即便所面对的客体是完全的欧洲对象,却依旧能够扑面而来东方文化内核的隐秘植入与积淀。这是先生游学法国后在“油画民族化”观念上不断进行中、西艺术理念共通实践的理想化实现。同时,工业化与现代化所迸发出来的“速度”与“力量”通由高架桥上迅驰的快车以及塞纳河中行驶的船舰激荡出时代的风范,与沉浸于古典文明中、承载着无数风华故事的欧式风景、建筑形成一种交错的时空感,而这正是源于先生对于社会急速发展的敏感回应、新-旧巴黎斗转星移之间对于逝去时光的无尽慨叹以及近四十年来再次故地重游的伤感与兴奋。

吴冠中 塞纳河桥(局部)

因此,《塞纳河桥》不仅完美呈现出对于中西视觉的推敲与融汇,与此同时,它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形式探究的层面,而是流淌着以往生命经验的印记和此时此地最为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