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去年的Met Gala镜花水月大秀,还是刚刚落幕的2016年维密大秀,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风正在国际大舞台上大放异彩、惊艳众人,艺术家们眼中的中国风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何为“中国风” 中国风,顾名思义即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近年来,中国风被广泛应用于流行文化领域,如音乐、服饰、电影、广告等。 ▲2015 Met Gala镜花水月主题大展 早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时(此时中国正值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欧洲曾长时间流行“中国热”,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对带有中国元素的物品均十分追捧,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成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路易十四时期“中国帝皇妃”系列之一挂毯 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盛大的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 ▲路易十四的中国元素圣诞派对 19世纪以前,西方的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至1840年那场轰动全球的世纪婚礼。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身着一袭由漂亮的中国锦缎制作而成的白色礼服,拖尾长达18英尺,并配上白色头纱,从头到脚的纯白色惊艳了全场。“中国热”一直伸展到了英国女王的宫廷中。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纱 这种中国风体现在当时整个欧洲社会中,并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都有中国元素的影子,尤其受到王室贵族们的追捧。 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 ▲《接待客人的室内场景》,86×118cm,1630年,日内瓦艺术和历史博物馆 ▲吉恩·毕伊芒《中国风设计图案》封面,版画,86×118cm,1755年,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与中国式园林亦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欧洲的中国风尚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以来才消退。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建凡尔赛宫时特地修建的中国味宫殿——小特里亚农宫 西方绘画中的中国元素 最早,欧洲人得到中国的瓷器是通过中东商人的陆路贸易,到达欧洲的瓷器,让看到它的人惊叹不已。他们相信阿拉伯人的说法:这种器物可以清除所盛食物或饮料的毒素,瓷杯中一旦投入毒药便会开裂碎掉。于是,青花瓷在欧洲被看作神祗和圣器,接受众人膜拜的目光。 ▲青花瓷艺术 乔凡尼·贝尼尼创作于1509年的油画《群神宴》,青花瓷和诸神待在一起,这是一种只有神才能使用的器物。 ▲乔凡尼·贝尼尼《群神宴》,布面油画 随着茶叶的传入,饮茶习惯在欧洲大地上传播并且兴盛起来,随之而来的当然是中国茶具也开始大放异彩。 像安德雷·曼特拉的著名油画《东方三贤士朝圣》,描绘了三位来自东方的贤士,祝福耶稣诞生场景。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贤士送给耶稣的黄金,是用一个青花瓷的茶杯盛放的,说明在当时中国茶具是多么“神圣、高贵”的器具。 ▲安德雷·曼特拉《东方三贤三朝圣》,布面油画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茶具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和难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蔓延在西方人的饮茶生活。 在法国画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绘制于1876年的《野餐》里,画面的野餐布中赫然出现了一个黑色四方茶壶,上面绘着花卉,把手是一条似龙状的生物。 ▲雅格布·约瑟夫·蒂索《野餐》,布面油画,1876年 在他的另一幅作品《贵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套青花茶具,洁白幽兰、细腻明亮,即便摆在西方人的家里,也不觉得突兀——这是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的茶具。 ▲雅格布·约瑟夫·蒂索《贵妇》,布面油画 随着东西贸易的成熟,这种用于出口的中国茶具每年浩浩荡荡被船只运往西方。在英国画家乔治·邓禄普·莱斯利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中国元素青花瓷的身影。 ▲乔治·邓禄普·莱斯利作品中常出现中国元素 不得不说,当画家笔下柔美优雅,身着欧洲早起服饰的女子们使用着来自遥远中国的青花瓷,这是一种既陌生又朴素的情感。简洁庄重的青花图案,为他们打开对中国魅力的审视与热爱,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美也在他们不断了解中国的过程中变化着。 当代艺术家玩转中国风 对“中国风”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三大类型:第一是纯粹地模仿,做出来的产品与一、二百年前所做的那些十分相似,这种模仿是有价值的,但它绝对不能多;第二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在形式上它是纯粹传统的,但在功能上它是现代的;第三是意念上的创新,首先在程式上它是现代的,用现代的材料、结构和现代的理念做出来的,但它又表达着中国常见的习俗和符号,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Harrison Howard绘画作品的装饰主题集中在中国风建筑、风景、鸟、动物或植物图案。巧妙地融合中国的建筑与西洋的画风,构思独特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补服,又称补子,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补子是帝王龙袍十二章纹的延伸,由此而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系统。“官补”是中国图腾崇拜的凝结点,它极好的诠释了“瑞兽”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1983ASIA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亚洲人的身份,将“官补”中不竭的故事、精妙的视觉熔炼成“武”系列。愿香火不灭,世人皆惜。 来看看用中国风圆形构图创作的书籍设计,圆形的构图引领视觉导向,给人似通非通、似透非透的独特气氛。 红色作为中国最典型的传统颜色,给观者最直观热情并又强烈的视觉冲击。层层叠叠的风景如同苏州园林中的花窗一般让人不能一眼看全所有的风景,含蓄内敛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戏服是供舞台表演所用的一种专业服饰,只能掩饰一会儿的本色。有一定程式性的服饰、手法及写实写意的布景是必要的。在台上的戏曲,是一幅幅美术创作,将布景、灯光、人物服饰配合后,便成为一幅幅构图和谐、色彩协调的图画。 一位来自美国的美女艺术家有着东方戏服幻想的作品,她从未踏足中国,却带给人惊异的感觉。这些美丽的带有东方元素的衣服,竟然全部是陶瓷制品! 仙丹作为个人工作室品牌, 提炼中国传统元素中马的形象,象征富有激情与强壮。结合祥云图案,使得画面更有中国味道。作品不断尝试中国味道与西方表现手法的特点,不断挖掘更有趣味的感官体验。 中国风早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宠儿,无论是音乐、电影、戏剧、服装、设计,各个领域都在不断探索和使用中国元素,在中国元素中提炼更加前卫和时尚的因子。 然而,中国风始终不是简单的堆砌和重复的叠加,也不是使用某一种中国元素就是代表中国风的作品。中国风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艺术创作者们在使用和创造的过程中,应该更多从文化和精神的层面出发,更好地阐释和传达文化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