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西江流域寻找水稻的故乡

查看: 316| 评论: 0| 发布者: 大鹏

放大 缩小
简介:在地球上,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原乡在哪里?100多年来,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19世纪末,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18061893)提出:尽管印度栽培水稻的时间要晚于中国,但因为在印度发 ...

在地球上,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原乡在哪里?100多年来,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19世纪末,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1806–1893)提出:“尽管印度栽培水稻的时间要晚于中国,但因为在印度发现了很多野生稻,所以印度是水稻的起源地。”他似乎觉得不妥,接着写道:“植物学家还没有充分地研究过中国的植物,所以我们不知道在耕田之外的地方是不是也能常常找到野生稻。”在他看来,野生稻是稻作起源的必要条件。   

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对野生稻的寻找。1926年,中国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丁颖(1888–1964)在广州市郊发现了野生稻,他在1957年《农业学报》上写道:“认定我国栽培稻种是源于华南。”后来,在整个岭南西江流域,经常会有各种野生稻被发现。最近是在2013年,广西百色市西林县足别乡央龙村安怀屯境内,发现了一批罕见的野生稻,高达2.44米,茎呈偏状,最大茎宽3厘米,它们生长在海拔1100多米处的沼泽地里。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浙江余姚河姆渡所发现的栽培稻,时间为距今7000年左右,一直被视为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代表,但这绝不是栽培稻最早的时间,随着考古发现,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所发现的栽培稻、广东英德云岭镇牛栏洞遗址发现的水稻植硅石、南宁贝丘遗址所发现的稻作工具等,同时将栽培稻的历史提前得更为久远。   

在生物学领域,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课题组运用分子比对技术(即DNA测序技术),于2012年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题为《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的论文,揭示了人类祖先在神州大地上劳作的踪迹,最后得出结论:“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是最近的亲缘关系,表明广西西江流域更有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20160725031155221

西江流域稻作区域地图。

资料提供:朱千华制图:卜洪权 

  

水稻起源,无论是考古界的长江中下游说,还是现代生物学所认为的西江流域说,大都处于同一地域,因为这片区域在先秦时代均属于“百越”之地。百越的地理范围,《汉书•地理志》中有明确的注解:“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即从越南北部至长江下游以南一线。可以这样说: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是上古时代的百越民族。   

在先秦古籍中,对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又因部族众多,各有种姓,分为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南越(广东一带)、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带)等,统称百越。西江流域为古代骆越人生活区域。由于这片区域发现的野生稻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基因多样性最丰富,广西已成为水稻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中心。我在广西农科院采访时了解到,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野生稻苗圃,共计30多亩,保存了1.5万种野生稻品种。国家种子南宁野生稻圃研究员陈成斌介绍说,在调查野生稻的过程中,他们曾发现高达5.6米的高秆野生稻。      

记得我曾经在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上邓村的一处沼泽地里,第一次看到了野生稻。说实话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诗意或美感,它们看上去像河边的杂草:细细长长的绿叶,个头高,向上生长。野生稻谷粒细小,芒长,并不饱满,若不是专家指点,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就是野生稻。   

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关注水稻文化,并在西江流域走走停停,我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民俗学的角度去实地考察了西江流域的水稻文化。考察与水稻有关的各种节日:芒那节、蚂拐节、农具节、开耕节;考察与水稻有关的各种风物:稻神山、骆越大石铲、花山岩画、铜鼓、农具、五色糯米饭、南宁米粉、稻秆画;也考察与水稻有关的工程,比如雒田、梯田以及水利工程铜鼓陂等等等等,我想给读者分享一些新鲜有趣的,来自田野的见闻。   

这十年考察下来,我发觉稻作文化在整个西江流域已经深入人心,百越先民通过神话、传说、山歌、岩画等形式,记录了他们对于水稻的迷恋,而这些在潮湿炎热环境中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至今仍深藏于八桂大地鲜为人知。也许,当你行走在岭南的百越大地,看到许多新奇古怪的关于稻作的文化活动时,请不要见怪。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西江流域的种种稻作文化习俗,实际上是骆越人对水稻这一物种的神化——“以稻为神”并加以敬畏与崇拜,其诉求无非是想保佑这片土地风调雨顺、稻谷满仓。有稻作的地方从来都是阳光普照,稻花香飘百转千回,弥漫于岭南大地,周而复始地叙说着人们对于稻作的热爱与深情。 

20160725030420321

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都会蒸五色糯米饭过节。因用不同的树叶加工成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有五谷丰登之意。又因壮族语言差异较大,在不同地区又称为糇能、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20160725030422626

20160725030423869

20160725030426295

北方的面食,南方的米粉。米粉是南方百姓最普遍的一种食物,由米加工而成。米粉品种最丰富的地方在南宁。目前南宁的米粉品种名目繁多,诸如老友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等,南宁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粉都。

20160725030428902

南宁的稻米市场,稻米,米除了煮饭蒸酒,更多地被加工成米粉。

20160725030430423

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棕子

20160725030430630

稻米做成的团子

20160725030433697

野生稻

20160725030442144

20160725030446283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水稻梯田开凿于明朝万历四十年,清朝乾隆时期基本形成,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最高海拔880米,最低海拔380米。水田开垦在一座座盘旋的山岭之上,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形成了垦田护田和复杂的水田灌溉系统。

20160725030447361

每年春天,龙胜县进入水稻栽种季节,村民们在水田里进行耕作。特殊的喀斯特地貎使得水田分布毫不规整,多数水田还需要人工平整。首先要清理堰沟,然后引水灌田浸泡,等土壤松软后进行耕田和耙田,最后插秧。

20160725030451996

南宁铜鼓陂水利工程

20160725030504555

村民正在清淤

20160725030511172

20160725030513466

20160725030512738

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把青蛙称“蚂拐”而得名。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蚂拐女神。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风调雨顺。

20160725030515183

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蚂拐节上扮演青蛙形象的村民正在休息。

20160725030517404

20160725030518272

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把青蛙称“蚂拐”而得名。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蚂拐女神。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风调雨顺。

20160725030519431

20160725030520100

在东兰县,铜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铜鼓是作为神器出现在祈雨、求水、丰收等祭祀活动中,铜鼓声的特点是铿锵、激越,令人震撼。如今红水河沿岸的壮寨,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村中喜事,都要打铜鼓以助兴。

20160725030522695

20160725030524179

20160725030525551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的百家宴。稻作文化在西江流域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每年稻谷丰收后,三江侗族百姓会以“百家宴”的方式来庆祝,全村人摆开长桌,自备饭菜,欢聚一堂,共享美食。

20160725030527345

今日隆安,仍存有“雒田”抢鱼习俗。隆安儒浩村六月六“芒那”节,是当地众多节日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芒那的意思,就是稻田。

20160725030527841

隆安当地村民

20160725030530794

20160725030532257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一年一度的开耕节开始了,当水田里灌满水之后,寨里老人就会燃起篝火,请师公举行开耕仪式,向土地神点香跪拜,祈求全寨平安,粮食丰收。

20160725030534914

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农具的使用必不可少。隆安县由于山地多,水田面积小,大型农业机械无法操作,只能使用传统的小农具。雁江镇那瓜屯有“广西打铁第一村”美誉,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手工打铁技艺。

20160725030535103

烧杆以作稻田来年的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