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瑞奥德:关系美学与随机唯物论

查看: 360| 评论: 0| 发布者: 安梦Clover |来自: 暴风骤雨公众号

放大 缩小
简介:关系美学铭刻在一种唯物论的传统中,“唯物”存在指的并不是联系到事实平板性的存在,更不会暗指那种只会以纯经济话语解读作品的精神狭隘形式。关系美学所仰赖的哲学传统,主要由阿尔都塞在他最为极端的文章中定义出 ...

关系美学铭刻在一种唯物论的传统中,“唯物”存在指的并不是联系到事实平板性的存在,更不会暗指那种只会以纯经济话语解读作品的精神狭隘形式。关系美学所仰赖的哲学传统,主要由阿尔都塞在他最为极端的文章中定义出的,像是“会面的唯物论”,或说随机唯物论:这种唯物论以世界的偶发性为出发点,没有起源,亦无预定意义,更没有指定目标的理由(Raison)。因此人性本质单纯地就是跨个体性的(trans-individuelle),由总是置身于历史发展之社会形式中的个体,集合他们的各种关联而构成的跨个体性(马克思说:人性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不存在“历史终结”,也不存在任何可能的“艺术终结”,因为总是会有新牌局随着脉络,意即随着玩家与玩家建造或批判的系统,而再次开战。于贝尔·达弥施(Hubert Damisch)在各种“艺术终结”理论中看到“游戏终结”(game)和“牌局终结”(play)之间的严重混淆:那是一种只要社会脉络发生激进变化,而游戏意涵又没有被质疑时即会宣告的新牌局。这组成我们客体的人际游戏[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说:“艺术是所有人与所有时代之间的游戏。”],从此跨越了人们通过商品命名“艺术”的框架:因此,即使居伊·德波自始至终都否认其中存在任何艺术性,这些被国际情境主义者过分吹捧的“组织性情境”完全属于这样的“游戏”,而相反地经由一种日常生活革命看到“艺术的跨越”。关系美学并不构成任何一种艺术理论,而是一种形式理论,因为它并不意味着任何对起源和归宿的表述。

何谓一种形式?那是一种连贯的单元,一种可以呈现各种世界特质的结构(内部依存的自律性实质):艺术品没有排他性;而是一种既存形式之总体的局部。在伊比鸠鲁(Epicure)和卢克莱修(Lucrèce)所建立的唯物论哲学传统中,原子会顺着轻盈的对角线在虚空中平行坠落,如果其中一个原子偏离跑道,就会“引发与邻近原子的会面、一个接连一个的会面以及形成一个世界”……形式就是从两个平行元素间的“偏离”和“随机会面”开始,然后延续。为了创造一个世界,这样的会面必须可持续:组成这个世界的元素应该汇集到一个形式里,换言之,形式应该保有“元素间彼此关系的掌握[像人们常说的冰‘凝据’(prend)]”。“形式可以是一种持续性会面”。持续性会面就像是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画面上的线条和颜色,撒满库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麦尔兹拼贴》(tableaux Merz)上的抗议碎片,克里斯·伯登(Chris Burden)的行为表演:除了排版质量、空间装置之外,自从组成要素形成一个集合,让意义联系到这些挑起新“生命可能性”的组成诞生时刻,这些会面就被证实是可延续的。整个作品也就成为某种可存活的世界样式,推到最具批判性、否定性的计划时,作品就会穿越这个可存活世界,因为它会让原本分开的元素彼此会面:例如媒体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死。德勒兹与瓜塔里将艺术品定义为一种“动情与知觉的团块”,要说的无非是:艺术让各种连结到独特经验的主体性时刻汇集一起,就像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的苹果或是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的条纹结构。这个会面的原子借以组成这个世界的连结者,它的构成显然关系到历史脉络:今天世故的大众会如何理解“在一起”已经跟上个时代完全不同。

今天,“黏合”不再理所当然,因为经由整整一个世纪摄影影像与电影影像(将长拍镜头视为新的能动性单元)的丰富洗礼,当我们甚至可以将没有任何统一物质、铜具可使其链接的分离元素(如装置)集合起来当做某个“世界”时,我们的视觉经验已经变得太复杂。另一些科技或许可以让人认可尚无人知晓的“世界-形式”类型:例如,信息独占程序设计(programme)的观念,扭转了某些艺术家构思创作的方式。因此,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跃升为可反应单元的集合。我在此沉重地坚持“形式”在概念上的不稳定性与歧异性,关于这个观念我们可以在社会学之父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著名“内规”中看到其延伸,意即将“社会事实”视为“物”……因为艺术之“物”有时就像是某个“事实”,甚或在对其统一性(就像是某一形式或某一世界)毫无怀疑下,而把它看做那些在时间或空间中产生的事实所组成的集合。框架变大—— 当对象被疏离时,它便可以影响全局:戈登·马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或是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的作品形式不会限缩在他们“制造出”的对象形式上;这种形式并非单纯地像是形式主义美学所追求的,作为某种构成(composition)的后续效果,而是经由符号、对象、形式、姿态所开展之轨道的原则所形成的。当代作品的形式是在物质形式之外发生延展的:它是一种进行联结的元素,一种能动黏合的原则。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在线的一点。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