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假象与感官真实——teamLab的美学野心

查看: 604| 评论: 0| 发布者: 安梦Clover |来自: 佩斯画廊

放大 缩小
简介:声光影像,万物的剧场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金银泥鹤下绘和歌卷》,是一件相当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作品。这幅创作于江户时代、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的画卷由“琳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俵屋宗达与当时的书法名家本 ...

声光影像,万物的剧场

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金银泥鹤下绘和歌卷》,是一件相当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作品。这幅创作于江户时代、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的画卷由“琳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俵屋宗达与当时的书法名家本阿弥光悦合作完成,前者亲自描绘了以金银填色的群鹤“下绘”(衬底),而后者则于其上手书了灵动飘逸的书法和歌。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鶴下絵三十六歌仙和歌巻》局部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鶴下絵三十六歌仙和歌巻》局部


奇妙之处在于,整幅画卷以一种异常空灵而近乎动态影像的方式描绘了鹤群在空中款展起落的景象,朝着不同方向盘旋起舞的仙鹤将观众包围在一种全景般的视角和体验之中。纵观整幅长卷,似乎很难辨清究竟是群鹤在画面中飞舞,还是仅仅表现了一只仙鹤纷飞萦绕的动态场景,加之以晕染的云层和舒卷的浪花,以及纷纷错落于飞鹤身上的书法,这卷17世纪的画卷以一种独特的技艺和空间巧思呈现出声光影像的科技时代才得以显现的动态画卷。

这种移步换景、以全景视域展开的空间意识与观看体验,无疑是传统日本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典型的美学遗产,其背后所系的是一整套迥异于西方哲学认知和观看经验的认识论与世界观——关于如何看待和理解作为观者的主体在现实中的位置,以及个体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正是当代日本艺术团队teamLab的创作一直以来所围绕着的核心。

由此可以解释,这个在今天汇集了艺术、科技、建筑、设计等不同领域专业人才的跨学科团队的作品,为什么能够与几个世纪前日本艺匠笔下所描绘的和歌画卷达成跨越时空的神交。二者之间最关键的联结点恰在于一种观看视角上的重叠与精神理念上的共鸣。无论是俵屋宗达笔下的仙鹤,还是teamLab以声光电在夜幕中催开的花鸟云浪,最终都落脚于一种万物等观的生命体验和美学立场。

《teamLab 2001-2016》中文版画册中以作品为例阐述了teamLab对于“超主观空间”的理解


《 花与尸剥落十二幅》(作品局部),teamLab,2012,数字作品,2分钟(循环)


与其说 teamLab 的创作是基于信息的采集和数字艺术的呈现,不如更多地将它们看作是一场针对信息时代人类行为和体验的研究。

事实上,即便时代更迭,技术飞跃,从本质上来讲,人们在艺术中所探讨的话题从来都不会远离时间、空间、人、身体这些本体性的问题,而这也正是teamLab的创作在今天富有价值的地方。他们以科技塑造新的艺术体验,却从不恃技术的力量以自大;相反地,自然、人以及真实的身体经验一直占据着他们创作的核心。

这个集结了艺术家、程序员、工程师、电脑图形动画师、数学家、建筑师、网页和图形设计与编辑师的“超级技术专家”团队,虽然一直以来持续不断地在创作中推进各种技术特效的开发、探索数字科技能为艺术开拓的新疆界,却并没有把对新技术的追逐奉为创作的准则或目标。对于teamLab而言,通过将数字技术引入美学领域从而放大人们对于观看方式、身体经验和环境关系的关注,才是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与其说teamLab的创作是基于信息的采集和数字艺术的呈现,不如更多地将它们看作是一场针对信息时代人类行为和体验的研究。

  teamLab是一个汇集了不同领域专业人才的跨学科“超级技术专家”团队


teamLab总是能轻松弥合当代语汇和传统基因之间貌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其作品中大多数日本传统意味十足的要素,都潜藏于理念层面而不太作为一种显性的视觉因素出现在观众面前。艺术家通过数字技术为观众所展现的世界,在空间意识和美学理念上可溯源于文化传统,在身体和视觉经验上亦能令人对未来的某些美学方向展开诸多想象,此二者总是在teamLab的作品中遥相呼应,建构起颇具层次感的时间维度。

比如《黑浪》(2016)中的浪花形象,恰恰是采纳了近代之前日本绘画将水的运动和观察表现为一种“线的集合体”的方法,但这种古老的观看方法最终得以在现实中呈现,则是依仗于电脑建模的方式来模拟水在真实空间中的运动,并通过虚拟的水分子运动描绘出线条的质感。

  《黑浪》,teamLab,2016,数字作品,无限循环


又比如在《被追逐的八咫乌,追逐同时亦被追逐着的八咫乌—超越空间》(2017)这件作品中,以光描绘的八咫乌群显然与《金银泥鹤下绘和歌卷》的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它们最终幻化为花朵消散而去的情景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富有日本特色的“物哀”美学—如何寄情于万物,并在物之消亡而非诞生中体味生命美感的更高境界。

《被追逐的八咫乌,追逐同时亦被追逐的八咫乌 — 超越空间》,teamLab,2017,互动数字装置,4分20秒,音乐:高桥英明


数字程式的计算在这里不止步于一场声光影像的起灭过程,更有旨趣的地方在于,这种运算在现场根据观者的行走位置和动作姿态产生出即时变幻的“互动”影像,为观众提供了“于当下仅此一次”的真实体验。

如果说这件作品本身持带着东方自然观的独特视角,那么数字技术所实现的,是在极其有限的现场时间之中,不仅虚拟了一场生命的显现,也呈现了它的消亡——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轨迹,于虚拟的自然景观和现实的算法逻辑之间交错往复的身体经验,共同建构起teamLab所指称的真实的“超越空间”。

  佩斯伦敦个展“teamLab: Transcending Boundaries”现场


构成 teamLab 作品主体的并不是眼前那些绚烂的光影和变幻莫测的空间,而是其中被放大的“人”所激发出的关系和体验。

但假如暂时搁置teamLab作品中这些复杂的技术突破与炫目的感官经验,仅就其热衷的题材而言,日本传统的世界观视角和最关乎当代环境观的立场也是交互渗透在其创作的各个层面上的,比如对于花、鸟、树这些古老题材的频繁运用。可以说,teamLab创作的整个兴趣点和理念正是基于一种对“大写”生命的认知和立意——不是“人”的生命,也不是某个个体的样本,而是一种近似于“万物有灵”观的生命立场。

这种立场承认我们所处的世界混乱而有序,却能将自然万物置于平等观看的视角之中。一如我们在绝大多数teamLab所创造的场域中所感受到的情景那样—花鸟星云、形色声光都如繁星一般飘移、运动或散落在包围着我们的世界里,一切“关系”都在瞬间被放大和凸显,同时又保有着这种关系联通的神秘性。

  《涂鸦自然》,teamLab,2016-,互动数字装置


《花之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teamLab,2017,互动数字装置,无限变化,声音:高桥英明


更进一步来说,teamLab那些创造了“沉浸式体验”的作品,实际上正是围绕着“人”之显现和消散矛盾的游戏。一方面,在他们反复强调的“超主观空间”中,我们感知到科技将观众强调为这场感官盛宴的主体—“人”的经验、他/她与周遭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作品现场中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构成teamLab作品主体的并不是眼前那些绚烂的光影和变幻莫测的空间,而是其中被放大的“人”所激发出的关系和体验。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往往创造出一种接近于万物有灵论的场域,其中“人”的形象和主体又隐匿于万物彼此的感知网络之中。

正是这一看似矛盾的游戏,造就了维度更加丰富的时间与空间意识,使得teamLab的作品常常在突出一种人本主义的同时又显现出某种企图超脱于“人类世”的时空观念和视角。在这样两种看似冲突的体验之下,teamLab将观众置于一场当代神秘主义世界观的风暴中心。

《漫步于水晶宇宙》,teamLab,2016,互动灯光雕塑装置,LED,无限变化,声音:teamLab


teamLab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科技的力量置于我们生活中更具有辩证性的位置上——通过用科技力量创作的艺术来反思科技在我们的文化中所产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因而可以说,就当下甚至未来方向上科技与艺术的共谋关系而言,teamLab的创作的确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方向感。首先,他们的大多数作品都以一种“浸入式”的体验为前提,通过不断升级的技术和最新的科技力量反复探测和拓展人类身体经验的边界。对于被机器和屏幕包围着的当代都市生活而言,这种探测本身即是相当具有针对性的。

正如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美术馆展览、双年展都越来越多地引入以身体表演、剧场和亲身体验为方式的艺术作品一样,这些围绕着身体经验的创作所指涉的恰恰是当代生活中“体验”的降级与缺失。teamLab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科技的力量置于我们生活中更具有辩证性的位置上——通过用科技力量创作的艺术来反思科技在我们的文化中所产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事实上,在一种被工具化了的技术观念所统摄的生活里,科技常常扮演着异化人类行为和文化的角色,然而在另一种对这类工具化的技术观更富有批判性的观点中,技术现实并非被隔阂于人的自然感知之外,也不必然是导致美学体验异化的工具。相反地,技术本身就是我们的认知演进和文化进化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由此,由科技力量所创造出来的现实,并不应当被看作是艺术家的工具或者是美学体验的外衣,它本身即是一种方法论和美学理念。正如法国哲学家西蒙东的呼吁:应当建立一种技术的文化,以重新认识文化和技术的关系;而关于一种技术现实的意识,应当被引入文化的范畴之中。所以,科技与艺术只能达成“共谋”,两者的交互更多是理念与方法论意义上的融合,而不是相互将对方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因为它们在根本上就存在着重合的部分——一种文化观念所占据的范畴。换句话说,将新的技术和媒介引入艺术创作、激发出新的美学体验,其目的并不是将我们带离真实,而是在更大程度和更深入的层面上接近真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科技在teamLab的创作中更像是一种招魂术,它本身的呈现不是目的,依靠它的能量所带出的关于“人”的问题,才是作品所触及的核心。

《无序中的和谐》,teamLab,2013,互动数字装置,无限变化,声音:高桥英明,配音:福冈丰+田中由美子


  《绽放于人身上的花朵》,teamLab,2017,数字自然,无限变化


  《在神明所居住的岩石上呈现水粒子的世界》,teamLab,2017,数字自然


归根结底,teamLab 的作品还是游走在“现实——虚拟——现实”世界的切换之中,实体的空间、真实经验以及能实现人之聚集和交流的场域之于他们的创作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这些作品的确更接近于一种行为和体验的研究,而不是借助虚拟现实的技术升级去探测一种感官经验的奇观。

而对于所谓“虚拟现实”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新方向,teamLab的立场可能与人们对于这个“超技术专家团队”的想象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事实上,teamLab一直对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虚拟现实技术持谨慎态度。原因是对于他们来说,虚拟现实到目前为止所能实现的操作,总还是要依赖各种可穿戴设备(比如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的辅助,这本身就造成了一种身体经验的隔阂和孤立,而很难做到如teamLab所希望的,实现具有真实经验感和接触性的“互动”艺术的可能。

在他们的很多作品中,观众需要像走进一片森林一般地,以感官的全方位接触来“进入”作品甚至成为作品得以生成的一部分,而不是坐在屏幕前面欣赏一种模拟的特效或者通过完全虚拟的环境获得模仿真实的体验。另外,在teamLab的创作中,即使是通过个人智能手机参与到作品“之中”,这种“互动”也不是完全虚拟的。在类似于《漫步于水晶宇宙》(2016)或者《信息光柱》(2016)这样的作品中,观众不仅能实现自己和作品的“互动”,同时也在生成一种与周边观众或人群的交流和接触。

《锦鲤与人共舞所描绘 之水面图— 无限》,teamLab,2016,互动数字装置,无限变化,声音:高桥英明


  《信息光柱》,teamLab,2016,互动数字装置,高:400cm


因此归根结底,teamLab的作品还是游走在“现实——虚拟——现实”世界的切换之中,实体的空间、真实经验以及能实现人之聚集和交流的场域之于他们的创作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这些作品的确更接近于一种行为和体验的研究,而不是借助虚拟现实的技术升级去探测一种感官经验的奇观。

但科技、网络和算法时代的艺术究竟要往何处去,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团体的teamLab并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就像在20世纪初,本雅明预言了越来越被技术所操控的艺术经验的衰败,但即使在这个整体看起来是抱持悲观论的判断中,仍能辨析出与一个“坏的时代”相生相伴的是一个“好的时代”的肇始——真实与权威的沦陷带来的是民主意识与参与的浪潮。而技术演变的速度可能已经超出哲学家能够对其未来做出宿命式判断的惯性思路。正如科学技术未必就是进步与理性的代名词,在很多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它也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萨满宗教或是神秘主义;而算法复制时代的艺术,未必就不会诞生出一种全新的“灵晕”。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