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格林伯格的观点批判(四)

查看: 771| 评论: 0| 发布者: 安梦Clover |来自: 艺术国际

放大 缩小
简介:编者按:西方人英文写作有这样一种格式,开头从大概念出发,逐渐收拢,越来越细节化,后来会举例说明,最后引出结论,来论证开头的概念。格林伯格这篇文章比较典型,因为他的理论基础不好,对艺术的了解肤浅,所以具 ...

编者按:西方人英文写作有这样一种格式,开头从大概念出发,逐渐收拢,越来越细节化,后来会举例说明,最后引出结论,来论证开头的概念。格林伯格这篇文章比较典型,因为他的理论基础不好,对艺术的了解肤浅,所以具体化之后更加暴露他的弱点。——达世奇

格林伯格继续:

我想回过头来谈谈蒙德里安以说明我的观点。有人不像我这么看好他,可能会说他的画缺乏内容。如果是这样,我就问他”内容“是什么意思。他可能回答说:对可辨识物体进行的描述。不过他也许还会说:是感情的表露,就像美国抽象表现派的绘画一样。那么我就问他,这两种意义上的内容有质量上的差别吗?如果他反对蒙德里安的画,他会说:有。这个时候,我就问:如果两幅画都有内容,你喜欢的程度却不一样,这种反应上的差别又作何解释?

达世奇:

从以上格林伯格假设的对话中,可以确定对话双方的职业,他们肯定都不是艺术家,不是艺术教育家。可能是画廊老板,艺术的商人和艺术的爱好者之间的聊天。对话双方所指的内容和感情是什么?是将绘画最简单的东西做出了区分:内容,可辨识物体。感情,是通过绘画感受到一种情绪。然后格林伯格提出了只有旁观者才会去想的外行问题:两幅画都有内容,观众感情作用却不同,作何解释?

原来艺术理论家不是以艺术家角度出发,不是分析艺术创作元素出发,也就是说,不是以创作者主体出发,而是从客体——一个艺术旁观者的角度来讨论艺术作品。难怪他们的理论与艺术家无关,也不能启发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我不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因为它可以套用到任何事物: 你看到那两个人都长着鼻子,但是你对它们不同的长相喜欢也不同,作何解释? 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犯傻?

  丁托莱托作品《基督受难》

格林伯格深入举例:

假设他喜欢丁托列托在威尼斯的《基督受难》,不喜欢布格罗的同类题材的画(他有这样一幅画)?对方可能说丁托列托深化,扩大了他的题材和内容,布格罗没做到这一点,而且丁托列托对题材的阐释更有效,等等。这么说我同意。我也不会问他什么叫“深化”、“扩大”、“阐释更有效”。我会给他看一张我很欣赏的方丹-拉图尔的静物画——比如说华盛顿的那幅——假设,这种假设是可能的,他还是喜欢那幅画,不喜欢布格罗的画。然后,他会费尽周折仅仅根据他所谓的内容来解释为什么厚此薄彼。如果我再追问,他也许会说实际上方舟的色彩,画法和笔触中感情更丰富,所以内容也更丰富,而布格罗的题材就比较单薄。那么这时我就说,你说的不再是所谓的内容,而是所谓的“形式”。你问他为什么抽象表达派的画喜欢这一幅,不喜欢那一幅,他同样要从“形式”上来谈原因。

  丁托莱托作品《十字架》

达世奇:

谈到具体艺术家了:1、丁托莱托。2、布罗格。3、方舟-拉图丹。我展开细节如下。

1、丁托莱托

2017年5月我去了威尼斯,对丁托莱托有特别的关注和研究。丁托莱托 1518-1594,生于威尼斯,曾是提香的学生,因生性桀骜,曾被提香逐出。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画家都以写实为目标,以画圣经故事为官方的工作,这些画都是以文学性故事情节为特征。在当时要衡量一个艺术家的优劣,是看主题的表现是否到位,视觉上是否有真实感。

在众多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中,丁托莱托的写实具有当时代的草根性。即使是宗教题材,他的画中人物穿着也都像是当地农民。因为他有表现性的绘画特征,笔触奔放,在画大型众多人物时,一些边缘人物的造型是放松和不严格的。这种表现性的风格使他着力捕捉真实模特或人物的动态,使他的作品更贴近现实社会,这与其他追求贵族式完美的艺术家们明显不同。  

  丁托莱托作品《基督受难》局部

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宗教题材,其精神是吸取古希腊人体艺术的完美与精准,改变了中世纪宗教题材的僵化。人体外观的准确性,推动了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使科学的萌芽破土而出。这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意义,也是广大艺术家的追求目标。但是在宗教题材上,艺术家们力求神圣与高尚,这无可厚非,但成为了当时艺术家的大众所趋,形成高雅完美之风。丁托莱托把宗教题材中的人物画得带有泥土气息,从神经故事本意来讲,体现了基督信仰本来就根植于底层草根,这在当时的艺术领域是一个突破。在艺术史中,他是表现性绘画的开山鼻祖,而在故事内容演绎与绘画结构技巧上,他不比其他艺术家差,当然,同时代与他旗鼓相当的对手也为数不少。 

  布罗格作品《基督受难》

2、布罗格

这位画家与我还有点缘分。布罗格1825-1905,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古典主义是以希腊罗马文化的气质为追求目标,有的直接让当时代的人穿上古希腊或古罗马的贵族服饰,有的是画当时本土的人物,却追求完美与高尚的古典气质,特别是要画出神圣与宁静的理想化境界。布罗格是属于后一种。  

  布罗格作品《天使》

让人最熟悉的是布罗格画了许多乡村小女孩的肖像,她们出自贫寒家庭,从小要干体力活,是让人怜爱又疼惜的形象。布罗格像英国拉斐尔前派那样,也曾画过神话故事与宗教题材。我在许多年前为了追求灵魂升天的感觉,将布罗格的天使一画改造,把那种神圣感与光环放大和提升,完成了我的一个当代《升天》系列。  

  达世奇变体作品《升天》系列之一

格林伯格在对话中提到丁托莱托与布罗格有同样题材的画:《基督受难》,试问喜不喜欢。我这样评价,布罗格是追求古典完美,而且是隔世的追求。他生在19世纪的法国,与14,15世纪意大利复兴希腊文化相比是隔靴抓痒,因此他所追求的古典具有梦幻性质。从他的《基督受难》画面中可以看到,他既要表现圣经故事的真实,又要让事件神圣化,因为真实情景出现的人物是平民,穷人与士兵,与他所追求的气质难以符合,这使得构图与人物僵化。应该说,他想将事件升华,在宗教层面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具体表现出现矛盾双方不易完美融合。

  布罗格作品

布罗格画了许多农村小姑娘,用单身肖像的形式将底层贫寒的女孩与古典高雅的感觉相融合,他是成功的。但是这种结合不能用到众多人物之中,因为单身肖像的绘画结构本身就有高贵典雅之气。再看丁托莱托,他在当时代有突破性,具有推进艺术史的意义。他的基督受难画起来得心应手,没有矛盾心理和任何障碍。而布罗格,他画了自己不擅长的一幅多人物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僵持于写实与古典优雅之间。   

  布罗格作品

每个人对题材有不同的追求,但是大体上会有优劣的趋势,这就形成了艺术史。格林伯格在问对话者,是否喜欢丁托莱托或者布罗格的《基督受难》。而我在看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时,是分析它们在艺术史中处于怎样不同的地位,这就是我与格林伯格的区别。

  方舟-拉图丹作品

3、方舟-拉图丹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影响力的法国画家。方舟-拉图尔1836-1904,他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交替时代的画家,以肖像画与静物为主。格林伯格提到他是想说明,绘画有两种形式:1,故事情节性,看似有内容。2,非情节性,比如静物花卉,看似内容不多,却有感情体验。格林伯格表面化了两者的关系,从而混淆,做出难以判断的结论。

其实非情节性的也有内容(比如方舟-拉图尔的静物,蒙德里安的狐步舞),情节性的也产生感情(比如《基督受难》),他们各得其所。社会主题绘画的故事情节先声夺人,抓取了眼球,让观众首先陷入情节。而非故事情节的使习惯传统的观众无所适从,好像抓不到形象,看不见故事,认为”内容“不够,太空了。

回到我之前的叙述:任何画都有内容,也都有”感情”。内容“空””少“也是内容,不能激发某观众”感情“,就是没有感情,也可以说对该观众没有意义。内容多,故事多,如果不能激发感情,对该观众来说也没有意义。要想让观众既发现内容(不管内容多少)又产生”感情“(被画感动),这就是格林伯格常说的,必须是一幅好画。但是我认为,这个好画不是格林伯格嘴上叫好就行了,而是要有像我这样深入的专业分析。

格林伯格在段落的最后又提到了”形式“,我的第一篇文章中已经批判过他的”有形式与无形式“之说。任何艺术画面都是有形式的,内容就是必须通过形式来表现,格林伯格又一次自我混淆。

格林伯格:

对话至此,我会把这位想象中的对话人引回到蒙德里安,说他在方舟-拉图尔的笔法上发现丰富的感情,我在蒙德里安的画中发现了至少同样丰富的感情,一种高层次的感情。但是,当我们两人必须指着“感情”来谈,认为感情是审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在这种环境下,“感情”告诉我们的东西不比“内容”多。(是的,感情有许多种,但没有哪一种类型或数量的感情在审美特性问题上是关键性因素。)蒙德里安的画有感情;它有内容仅仅是因为它起了作用了,成功了----我一开始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内容“,”感情“两个词在这里的意思相当于”我不知道是什么“(je ne sais quoi)。

达世奇:

格林伯格要想表达的是,作者在画面上动笔多了,产生”感情“;作者在画面上动笔少了,也同样产生感情。动笔多少都可以产生”感情“----即艺术的内涵作用,那么所谓”内容“与“感情”也就是说不清的了。

之前我举了个“鼻子”的例子当作笑话,现在这个笑话针对上面愚蠢的问题依然成立: 两个不同的鼻子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格林伯格就找不到北了,他自称内容(鼻子)感情(对鼻子的感觉)“不知道是什么”。

拉开距离看着格林伯格与一个他想象的人对话,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一步跨入格林伯格画廊的顾客,他以一个外行人的口吻向画廊老板抱怨:这幅画没画几笔,画面那么空,为什么开价那么高?

是的,一个外行人在看画提出问题,而另一个外行人正在回答问题。

作者:达世奇   来源:艺术国际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