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艺术网 首页 资讯 投资收藏 查看内容

“闽习”入台:台湾画家作品里的“福建风”

2016-12-27 11:48| 发布者: 燕子| 查看: 445| 评论: 0

摘要: 庄敬夫《松鹿图》 林朝英《自画像》 李霞《饮马投钱》  谢琯樵《兰竹图》 台湾地区处中国大陆东南海隅,原住民的艺术自成体系,汉民族大量移入,自应以明郑永历十五年(1661)于此地建立反清复明基地,然草莱 ...

 

庄敬夫《松鹿图》

 

林朝英《自画像》

 

李霞《饮马投钱》


 谢琯樵《兰竹图》

台湾地区处中国大陆东南海隅,原住民的艺术自成体系,汉民族大量移入,自应以明郑永历十五年(1661)于此地建立反清复明基地,然草莱初辟,先民筚路蓝缕,保卫为重,文教继兴,绘画活动才随汉文化而来。移民自闽、粤而来,绘画乃至各种文化活动也必然是延续原居地的风格。说地域性风格,有“闽习”一词。“闽习”见秦祖永《桐阴论画三编》:“上官竹庄周,山水烟峦迷漫,墨晕可观,浦山谓其有墨无笔,所见画件极夥,山水未脱‘闽习’,人物功夫老到,运墨设色,停匀妥帖,惟毫尖无离奇超逸之致,终觉失之板滞。”

这种“闽习”特征,通过检视当时台湾的代表画家画作,可得一些事例。

庄敬夫(活动于清乾隆时期)的《松鹿图》(作于乾隆三十五年之前)画中指日高升,抬头见福(蝙蝠),有十足的民间吉祥意味。画鹿的轮廓用笔、背景松树干、坚石,所使用笔调与墨趣,既挥霍又强硬,十足霸气,这正是“闽习”,可能源自福建的民间职业画家杨舟(大约活跃于康熙、雍正时期,传原籍苏北,但后来隐居于福建莆田)。

林朝英(1739—1816)作于1815年的《鹭竹图》行笔急促,转折处特别露出圭棱,顿挫的明显,尤见于背景的山石与梅干,其作于壬戌(1802)的《自画像》,也有如此用笔特征。林朝英的年代正是扬州画派擅场之际,他出入台湾和大陆,能见到闽籍的上官周、黄慎。他在文人画的典雅性中呈现出狂放雄浑的笔触,具有“粗犷”“狂野”的地域特质。再往后活动于道光年间的林觉,代表作《归渔图》款署辛卯(1831),画一戴笠呵冻持竿的渔翁,衣纹的笔意,也显示快速流动飞白及转折的用笔,显得比上述两人更加成熟,但形态上如出一辙。与林觉同时曾客寓台南的指画家陈邦选,以爪甲代笔,人物山水皆所擅长,成于丙午(1864)的《达摩图》,衣纹上的线条所成的刻露感,不因毛笔指甲之别,又是同样的形态。稍早的叶文舟(乾隆二十一年举人)指墨松石墨趣的浓浊,与上述诸作亦有相通之处。这种风格的形态如再往下推,光绪年间彰化的林天爵,其所作人物画,无论题材或笔调,一望即知是福建黄慎一派的亚流,也是所谓“闽习”的反映处。

日据时期,台湾的美术发展可以“第一回台湾美术展览会”(1927)之举行为区分。从此扬名于台湾的画家,已然是受过西洋及日本美术教育的一辈了。期间,传统的中国绘画,只能以隐流的状况存在于民间社会。官方美展无由参与,传统的画家,以宅第寺庙为施做的彩绘壁画画师,在民间展现其技艺,也可见到“闽习”的风味。

台湾从南往北,颇多的传统彩绘世家。台中潭子摘星山庄的墙堵上画作,画题不明,疑是三国人物张飞,或隋之虬髯客,人物的勇壮,固然是浙派造型,但闽习的舞动线型,表露无遗。《富贵猫图》中的太湖石上之猫,虽无笔墨飞舞,但整幅的墨韵,尤以牡丹具有“闽习”的风范。

台南潘春源(1891—1972)是一个传统画师,而能改变画风,是日据台湾美术展览会入选的画家。所做《八仙图》,犹是传统“闽习”风。潘春源之子潘丽水,继承父业,于1973年在台北保安宫施作壁画时,所画《达摩面壁图》也是“闽习”笔调。

陈玉峰(1900—1964)也是出身于台南的彩绘匠师,本名陈延禄,玉峰为字号,人称禄仔司、禄仔仙或陈画师,其《羲之爱鹅》有典型的“闽习”气势。

何金龙(字翔云,广东汕头人,1880—1930),清末民初汕头地区的剪黏司傅。他虽是粤籍,但1930年留在台湾的八仙四幅连屏之一、二中仙人的造型,庞厚伟岸,衣纹的壮硬,墨气亦浓,也是“闽习”特色。

再来说李霞。李霞(1871—1939),字云仙,号石髓子,又号抱琴游子,福建省仙游县东山乡横塘村人。1928年8月,李霞东渡台湾,在台湾年余,主要活动地点为新竹。旅寓台湾时,李霞曾于1929年8月11日至13日,在台中举行画展,地点是当时的新富町(今公园附近)中华会馆,今日李氏家族犹保存着当年的画展启事,名曰:“李霞先生画道展览”。

李霞的画风颇能和台湾当地结合,这也正是“闽台一家”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