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展讯】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作品巡展陕西启幕 150余幅精品亮相

查看: 369| 评论: 0| 发布者: 增曾增

放大 缩小
简介: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4月13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据悉,此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经典作品150余幅,无论是书法还是画作,都较为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赵望云先 ...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4月13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据悉,此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经典作品150余幅,无论是书法还是画作,都较为全面、系统地呈现了赵望云先生的艺术成就、总体面貌和艺术历程。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著名音乐家赵季平,赵望云之子、著名画家赵振川,陕西省人大副主任李金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等两百余人出席开幕式并参观画展。 

                  “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陕西开幕。

     “写生”小幅作品贯穿整个展览 

      据介绍,此次展览采用回到历史原境的叙述模式,采用“自述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个展览板块以赵望云先生的自述引出,再辅以同时代和同时期友人、弟子的评述。

                                        赵望云之子、著名画家赵振川(右二)向来宾介绍父亲的作品。

       整个展览分共为四个板块结构:序厅“成就与综评”,陈列有赵望云简介、前言、综合评述,郭沫若、关山月、石鲁的评介书法作品以及赵望云不同艺术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7-10件;第一板块“我是乡间人——农村写生(30-40年代)”,展出赵望云晚成庐书画册共计80余幅;第二板块“直面大自然——图开西北(40-60年代)”,展出赵望云五六十年代在大西北各地的写生作品40余件;第三板块“归忆桃花源——梦里家山(60-70年代)”,展出赵望云六十年代末至去世前的忆写性作品20余件。展览另以其“写生”小幅作品贯穿整个展览,形成一条潜在的叙述线索,阐释其“直面生活”的艺术观念是如何具体落实到“生动”与“鲜活”的艺术实践中。

                             “长安画派”奠基者和创始人赵望云。

     “长安画派”奠基者和创始人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在开幕式上表示,百年中国的时代风云和百年中国画的承传拓变造就了赵望云。赵望云先生不仅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到民间去、表现民生疾苦的艺术大众化思潮的先驱,也是五六十年代“长安画派”卓然崛起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其一生以“为人生而艺术”为宗旨,以表现时代精神为追求,自始至终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同时,在“行万里路”的直面生活中高扬源于本心的人文关怀,在“人与天侔”的相互对应中奏响西北自然的浩然之歌。

       赵望云作品对于当前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引导作用。特别是此次展览省亲般的“回望”,尤其对于西北画坛而言,有利于在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中激活这一优秀传统,坚定艺术创作发展方向。

      家人捐赠351件作品 

      赵望云之子、著名画家赵振川表示,中国美术馆馆藏赵望云作品回到西安,与大家见面,作为赵望云的后人十分感动。2006年,家父赵望云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家人决定把家藏的351件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家父一生不积钱财,唯视艺术为神圣,一生创作不计其数,大多散藏民间。他经常说,自己的作品来自于人民,也属于人民。我们子女这样做,最符合家父的心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让更多的人们可研究、借鉴、欣赏这些作品,是作为赵望云后人的本分。 

  赵望云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京华求学时期,便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立志改造旧中国画。30年代初,受《大公报》之邀,他选择了一条到民间去、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状况的 “生活之路”。在这条路上,为实现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他带出了高马德、赵春祥、黄胄等一大批学生,开辟了中国画西北新领域,为中国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并诞生了“长安画派”。他在开辟道路的同时,所形成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主张,就像“酵母”一样,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悉,本次展览展期至2017年5月14日,而在2017年7月,展览还将巡展至上海中华艺术宫。 

赵望云,中国“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等职。 

  赵望云出身农家,早年丧父,被迫失学当学徒,后在亲友资助下,前往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选科学习中国画。从1932年开始,他受《大公报》之邀进行“农村写生”活动,开始了堪称美术界、新闻界首创的“农村写生报道”。他先后深入华北、塞外、江南、西南、西北等地,在行走中以自然、平易、朴实的艺术手法捕捉和描绘了大量农村生活纪实作品,闯出了一条中国画表现劳动民众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这些作品图文相应,强调绘画的情节性与文学性,犹如低声沉吟的乡村民谣,以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明白晓畅的宣传作用,激发着广大民众在战乱岁月的深沉共鸣。 

  长城抗战不久,他亦接受《大公报》邀请,奔赴塞上,他以笔为枪,撰文作画,用画笔鼓舞军民抗战士气。 

  1942年后,赵望云定居西安后,进一步精研传统技法,探索并开创西北自然风貌及多民族人文风情相融合的新画风,形成了雄浑博大、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同时,他领导西北美协继续深入生活、弘扬传统艺术道路,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画表现语言,从而奠定了“长安画派”“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主张和实践方法。赵望云一生立志创新,其艺术人生开创了中国画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风,对于“长安画派”的崛起及整个西北文艺事业的发展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发展史中具有开宗立派的画史地位与重要影响。 

  郭沫若在四十年代参观赵望云展览后曾赠诗赞曰:“画法无中西,法由心所造。慧者师自然,着手自成妙。国画叹陵夷,儿戏殊可笑。江山万木新,人物恒释道。独我望云子,别开生面貌。我手写我心,时代惟妙肖。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