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嘉宾合影
(沙龙艺术记者:邢兵)2017年7月8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西安美术学院主办,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国画院协办,西安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交流部、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中华文化艺术扶植基金协办的“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全国九大城市巡回展出之后,最终走至家乡西安,于西安美术馆完美收官!百余位来自党政机关、各大画院、各大美院、社会艺术群体的领导嘉宾及著名画家莅临现场。

开幕式由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 顾劲松主持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 姜怡翔 介绍到场嘉宾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钟顺虎 致辞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覃志刚 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 分党组书记 徐里 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致辞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吴丰宽 致辞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郭线庐 致辞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西京 致辞

陕西艺术家代表 肖云儒 致辞

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丝路国际总商会主席 吕建中 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刘文西 先生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展览作者 杨晓阳 致答谢词

原陕西省省长 程安东 宣布展览开幕

捐赠仪式(由展览作者 杨晓阳 院长及夫人丁晓燕上台捐赠作品《酒逢知己》。由西安美术馆馆长 杨超 接受捐赠) 32年前,杨晓阳一行七人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踏上了丝绸之路的艺术体验之旅,那时候的他从未想到丝绸之路会是围绕他30年乃至终极一生的艺术主题,像是植根在他的血肉,他的心灵,甚至他的灵魂深处的一种神圣化的符号,更是像一种不期而遇却冥冥之中早就注定的命运。
所以,这是一场有着非凡意义的回归,他带着多年创作并精选而得的400余幅艺术作品,回到了他的精神家园,在家乡父老面前,汇报他30多年来的艺术成果。西安是他人生的起点,是他事业的起点,也是他艺术的起点,同样也是照亮他一生的指路明灯。

开幕现场

展览座谈会现场

展览座谈会现场

展览座谈会现场 展览的四个版块,“生活写生”、“主题探索”、“丹青意蕴”和“水墨精神”,就是他开启丝绸之路旅行之后的艺术轨迹。书香世家的遗传,刘文西等大师的言传身教,为他的专业艺术之路树立人生的目标打下了厚实的根基,而他并不满足,开始从全面的学院基本功向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艺术扩展,寻求突破,便步履艰难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了这些作品,或宏大、或悠远、或多彩、或沉重;有天地美景、有民族风貌、有历史记忆、有底层诉说;或细腻典雅、或气象万千。20多年不断的速写与主题创作,把他的写实境界推向了前列。
之后,他画风不断探索转换,开启了重彩创作,在浓墨重彩的艺术空间里,加入了写意的元素,他的作品开始变得浪漫开阔,他不再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题材、细节以及绘画元素之上,而更多的开始注重整体的画面效果,注重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

嘉宾观展

嘉宾观展

嘉宾观展 之后的“水墨精神”,是绚烂之后复归的平淡状态,是从速写写生,主题探索丹青重彩直到黑白水墨世界的升华。同样是黑白,同样是本源的两色,这种转变却不是简简单单周而复始的转圈,而是生命不息就探索不止的重新开始,勇敢的去开辟可能是全然未知的领域,探索另外一种表达天地大美的可能性,寻求另外一片更为广袤无垠的境界。
32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开启了他的丝绸之路。如今,他再次选择从这儿重新出发,去开启“大写意”的全新旅程。与那时候截然不同的是,他现在已经清晰自己的艺术道路究竟该如何行走下去。 “大写意”是中国艺术地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千年艺术文明里伟大的瑰宝,是我们“一带一路”国家顶层战略中精神领域的重要支撑。中国的写意精神,是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经久不衰的一个内在基因,也是东方独特的审美意趣和生活精神的集中呈现。回到西安,用一种放下一切的气魄,博古通今、融会贯通,预示着再一次新的出发。
据悉,展览持续到7月18日。
【画展现场】




【部分参展作品】

《黄河艄公》纸本水墨 135cm×200cm 1983年
《黄河的歌》纸本水墨 270cm×200cm 1983年

《大河之源之一》纸本水墨 110cm×82cm 1986年 
《大河之源之二》纸本水墨 110cm×100cm 1986年 
《大河之源之三》纸本水墨 80cm×130cm 1986年

《大河之源之四》纸本水墨 80cm×130cm 1986年

《大河之源之五》纸本水墨 110cm×90cm 19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