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艺术网 首页 资讯 投资收藏 查看内容

梵高给我们的启示

2017-3-17 09:54| 发布者: 罗宁| 查看: 496| 评论: 0

摘要:   引题   梵高是上世纪以来在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画家。他的名字和作品在东方的中国也几乎是家喻户晓,我国的中学美术课即有欣赏课《画家梵高》。一个19世纪的欧洲画家,直至当今却仍是艺术界甚至社会各界经常提起 ...

  引题

  梵高是上世纪以来在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画家。他的名字和作品在东方的中国也几乎是家喻户晓,我国的中学美术课即有欣赏课《画家梵高》。一个19世纪的欧洲画家,直至当今却仍是艺术界甚至社会各界经常提起的话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笔者将人们推崇梵高、各国重要美术馆收藏梵高、梵高遗作屡拍高价、梵高生平与作品长期入编大、中、小学教材、多种版本的梵高电影问世等等视为一种“梵高现象”。

  梵高现象带给我们的不光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画家梵高和个性独具的油画作品,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这些影响背后的种种因素。梵高已不光是一位著名画家,而是荷兰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这种文化价值早已超出了画家梵高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对梵高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真正的艺术创造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一、梵高作品在世界重要美术馆的收藏,证明这位画家对人类艺术文化的贡献;反过来说,正是美术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展出才极大扩展了梵高艺术的传播,成为其艺术不朽之重要因素。

  世界部分美术馆对梵高作品的收藏:

  1.梵高博物馆,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收藏梵高油画作品200余件,素描500余件和700多封书信。是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博物馆。还收藏有梵高的其遗物。

  2.克勒勒——米勒国立博物馆,位于荷兰奥特洛。收藏梵高的油画及素描作品278件。如《夜晚露天咖啡座》, 作于1888年9月,81×65.5cm。还有《邮寄员》、《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吊桥》等。

  3.《丝柏树》,1889年作,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4.《向日葵》,1888年作,92.1×73cm,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也叫国家艺廊)。这幅画是梵高的12幅向日葵系列作品之一,12幅向日葵作品大多数是梵高在阿尔居住时期创作的。

  5.《星月夜》,1889年作,73×92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并排在该馆重要收藏第一位。当梵高在构思这幅画时,他正在读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集,诗集中有一首诗有与此幅画相同的意象。

  6.《自画像》,1889年作,65×54.5cm,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收藏。1889年5月,梵高在阿尔陷入严重的精神崩溃之中,4个月后,他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绘制了此幅自画像。该馆还收藏了数幅梵高作品,包括《画家在阿尔的卧室》、《奥维尔的教堂》等。

  7.《灌木》,1889年作,73×92cm,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艾尔米塔什)艺术博物馆收藏。该馆共收藏梵高作品4幅,均为梵高晚期作品,包括《阿尔里斯基的女士——关于在艾特金花园的回忆》,1888年作,等。

  8.《奥维尔的村庄》,1890年作,55×65cm,西班牙马德里堤森·博内米萨艺术博物馆收藏。梵高在这幅描绘奥维尔郊外村庄的风景画中,采用了提高地平线的构图方法,一组村庄的旧房子分布在辽阔的麦田一侧,其间点缀着几个迎风摇曳的树木。以明快的绿色、黄色为主的简洁用色和躁动紧张、错综复杂而又不断重复的笔触是画家在晚期作品的独有特点。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里,他绘制了许多自然风景画,在这期间画家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情感变化。一方面一望无际的肥沃田野体现了自由不羁的心境,而另一方面那种深沉的忧郁与孤独最终让天才的画家结束了生命。

  9.《向日葵》(蓝背景)1888年作,91×72cm;

  《阿尔景色》,1889年作,72×92cm;

  《瓦兹平原》,1890年作,73.5×92cm,以上三幅均为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收藏。

  10.《鸢尾花》,1889年5月作,71×93cm,美国洛杉矶盖提艺术博物馆收藏。这是梵高在创作顶峰期的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梵高到圣雷米之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画面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1892年,梵高的朋友唐基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后者是梵高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梵高的许多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被买卖。1988年的拍卖会上,拍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有权威人士称“这件事为现代美术家的成功定下了新的标准。”

  《鸢尾花》是梵高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如果拿他整个圣雷米时期的作品来讲,相信这是除《星月夜》之外,最受人推崇的作品,只是《星月夜》是风景画,况且那种永恒流动的旋涡质感是梵高独特个性的象征。

  11.《玫瑰》,1889年作,收藏于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

  这些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美术博物馆对梵高作品的争相收藏陈列展示无疑提升了梵高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使梵高作品有了真正的精神意义上的归宿。梵高与这个世界同在。

  二、兄弟亲情和家族对艺术的挚爱是梵高艺术获得新生并永久传世的关键。

  我们从梵高的生平故事可以看出,首先是他的弟弟提奥对梵高成为艺术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梵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的松德尔特,父亲是位牧师。梵高的青少年时代很少为人所知,家人把他描述成一个内向的,行为有些古怪的青年,当时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艺术巨匠的天赋。

  16岁时梵高在法国艺术商行在海牙的分行中做职员,在此奠定了他对绘画艺术的基础,并于1873年去了该公司在伦敦的分行以积累更多的商行经验。

  梵高27岁时,由于做牧师的失败使他对自己的生活不知所措,最后其弟提奥建议梵高或许向艺术家的方向发展。最终梵高对用艺术形式表达其对人生真谛理解的渴望占了上风,他拿起画笔开始了艰辛的艺术征途。

  但是,梵高作为艺术家而存在的矛盾感觉伴随了他一生,其重要原因是他不断地需要弟弟提奥的财政支持,兄弟俩约定梵高经常将素描和油画寄给当时在巴黎艺术商行工作的提奥以换钱维持生计。

  现在梵高的信件大约有900封,而梵高博物馆所存的730封信件,绝大多数是写给弟弟提奥的。他经常与弟弟交流创作的灵感之源,创作方式和思考的方式等等。是提奥在巴黎为梵高提供了接触印象派大家的机会和欣赏大师作品的机会。他与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梵高在这里也于1887年11月结识了印象派大家保罗·高更并成为了好朋友。一年后,梵高与高更一起在法国南部小镇阿尔进行了短期而十分密切的合作,这一合作改变了梵高的生活和作品。

  同时,提奥和梵高的艺术收藏品也不断增加,梵高经常以自己的绘画换取画家朋友的作品,提奥也不时买一些同时代画家的作品,兄弟俩以这种方式所收藏的作品,现在保存在梵高美术博物馆。

  梵高于1890年7月去世后,他的大量艺术品为其弟弟提奥所拥有,其中有多年来梵高为了换取资助寄给提奥的全部油画和素描。提奥决心为梵高争取应得的地位,然而,几个月后他自己却因过分悲痛加上重病缠身,在梵高去世后仅六个月的1891年1月去世了。由于坚信梵高艺术的价值,提奥年轻的遗霜约·梵高·邦格继承了提奥的遗产,满怀热情地替他儿子文森特·威廉姆·梵高管理梵高的作品。

  梵高的弟妻邦格本来对梵高并不熟悉,但当她读过梵高的信,被深深触动了,也被梵高的人生和创作深深吸引。为让梵高的作品广为人知,她组织展览,向艺术商和收藏家出售梵高的油画,在她努力下,于1914年出版了梵高与提奥来往信件的第一个荷兰文版本,之后又有好几种外语版本,由于这些书信,梵高被世界人所熟知。

  约·梵高·邦格去世后,其子文森特·威廉姆·梵高接管了伯父的艺术品。1930年起这些作品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展出,这时梵高的作品受到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使梵高的作品不再流失,文森特·威廉姆·梵高请求政府同意他的家族的捐赠,并建造保存梵高作品的梵高博物馆。在政府的支持下,新成立的梵高基金会于1962年获得了这些收藏。随后,基金会将这些藏品永久地借给荷兰政府使用,1963年政府开始建设梵高美术馆,1973年梵高美术博物馆终于落成。荷兰女王朱莉安娜参加了开馆典礼,文森特终于看到了这一切。梵高家族收藏的油画、素描、书信成为这个馆的展览主体。

  如果没有梵高与提奥的兄弟感情,没有他们家族对梵高及其艺术的挚爱和接力棒式的传承,就不会有梵高美术博物馆,也不会有今天梵高作品对美术史的重磅书写。

  三、对生活的热爱、用情感和灵魂作画、锐意创新精神是梵高艺术享誉全世界的根本。

  梵高的影响力众所周知,但也有人认为梵高的素描基本功并不如有些未成名的画家,也有人认为梵高的作品并不像评论家说的那样高,认为梵高有今天是运作结果。我认为:梵高作品有今天的影响力与外部因素有很大关系,但内在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梵高独特的作品面貌和艺术高度特别是对精神层面的表现与追求使其在同时期的印象派画家中独树一帜。如果说今天的梵高是一座文化大厦,那他作品的艺术高度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是梵高享誉全世界的根本。

  为什么梵高作品会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这主要源于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创新精神。我认为,梵高是用情感和灵魂在作画。

  热爱生活,热爱人民,这是梵高的美德,尽管他比较内向,有时并不受人欢迎,但他从来未仇视过任何人,他从开始作画,就从写生着手,从他热爱的农村生活中发现创作的灵感。

  以梵高的第一件代表作《吃土豆的人》(1883年作)为例。

  此画作于纽南,1883年,梵高在纽南和一家姓德格鲁特的农民作了朋友,他们的小女儿叫斯蒂恩,梵高离开这里是因为她的怀孕(17岁),她经常给梵高作模特,离开前1885年11月最后一天夜里,这家人还给他当模特由他来画。作完画回到自己房间,梵高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又全部搞错了,他在思考;他的画缺少了什么?他要表现的那种农民的内在东西怎么不见了呢?

  梵高不服气,根据自己的记忆再一次画下了那个吃土豆的场面,把整幅画面涂成沾有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终于,这幅画使梵高满意了。梵高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试图强调的是,那些就着灯吃土豆的人,正是那些伸进盆里的掘土的手,所以,这幅画讲的是手工劳动者,以及他们如何凭着诚实的劳动挣得自己的粮食。”梵高向弟弟提奥解释道:“我意在表现一种同我们那些文明人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我觉得,一位农家姑娘,身穿沾满灰尘、打着补丁的蓝褂和围腰,比一个小姐更加美丽……”

  向日葵是梵高最喜欢的题材,关键是他给自然的向日葵注入了精神性的理念。他崇拜向日葵,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而是太阳之花,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是他苦难生活的宿影。

  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准备在我的画室装饰6幅向日葵作品,这种装饰画从最浅的浅蓝到最浓的深蓝,以各种青色为背景,好像有一种新鲜的银白色在闪烁,在周围的轮廓线上再涂以橙黄色,宛如哥特式寺院那样庄严肃穆。”后来,梵高用12幅向日葵作品把工作室布置起来,迎接高更的到来,高更看过梵高画的向日葵,称之为“真正的花”。

  他在巴黎时画了4幅,在阿尔继续画完12幅向日葵。我们通过同时期的鉴赏家眼光看梵高的这些作品。

  加歇是位精神病专家,在巴黎有诊所,同时是一位画家和出色的鉴赏家,曾化名参加画展。早年与马奈、雷诺阿、德加以及莫奈是好友,19世纪中期以来,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画家不是他的朋友。

  当加歇在“独立沙龙”画展上看到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他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认为单凭这几幅向日葵,就足以让梵高不朽。

  在奥维尔,梵高受到加歇医生的精心照料,病情开始好转。此间,梵高画了《加歇医生像》。梵高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样说:

  就我的生活而言,我的目标是竭尽所能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画油画和素描;我只希望当生命走到尽头时,我可以带着欣慰和伤感回首一生:哦,这些油画该是我画的吧!

  四、苦难成就了梵高,但苦难同时扼杀了梵高,故我们不应长久拥有苦难,更不应片面歌颂苦难。

  在梵高成长的过程中,伴随他的是种种苦难。开始的苦难,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压力,正是在与压力的抗争中,成就了梵高。

  梵高开始受父亲影响,加之对宗教的热情,他在1876年辞去艺术商行工作想成为一种牧师。在比利时的一个矿区直接开始了牧师的工作,梵高将自己置于贫苦人民之中使他赢得了“矿区的耶稣”的绰号,但这也是他失去这个职务的原因,这次失败使梵高陷入了困境。

  梵高是自学成才者,自学势必带着艰辛(1886年他曾入美术学院,但与老师对立,一个月后退学)。在布鲁塞尔,他开始想规范地学习大师的作品,然而城市生活费昂贵,便去了父母亲那里,找些农民当模特练习绘画。然而就这种最低的要求也不能维持。1883年初他去了北部省份德伦特,去画原始的农民生活,但模特和钱的短缺使独特的田园风光和辛勤劳作的人们对他的吸引力渐渐消退,泥煤工们不接受行为古怪的艺术家,仅三个月后,他又孤独地回到父母那里。

  在纽南梵高继续找富有特征的模特,他还创作了《吃土豆的人》,但与这家人的关系出现的问题,牧师下令不许村镇上的任何人再给梵高做模特,无奈梵高又停止了在这里的艺术创作生涯。

  梵高从事的艺术创作经费完全来源于弟弟提奥的的支持,但这点正是梵高内心经常不安的原因。梵高一方面做艺术家的决心不变,埋头绘画;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的作品不能得到市场认可给弟弟提奥带来负担而揪心。为了省钱,顾不起模特,就画自画像,梵高一生共有35幅自画像,也是全世界著名艺术家画自画像最多的人之一(据资料显示,荷兰17世纪的画家伦勃朗画的自画像最多,达90幅左右;梵高为第二)。

  个人生活的不幸和病情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理解自然,他更渴望充满阳光的生活,精神与理念的注入使他的作品进入了一个深化的阶段。梵高的最有影响的作品几乎是他去世前两年间完成的。

  与贝多芬一样,梵高怀着满腔热情、希望与爱来面对世界,包括他的爱情生活,但却一次次被现实无情拒绝,于是他将目光转向大片的麦田,有灿烂的,也有阴沉的,在其中寻求属于他的安慰。是苦难刺激了梵高,那些打动人的作品正是与画家的心境,精神状况密切相关。从此点讲,梵高的伟大创造力量正是来自于苦难。

  但苦难真的能扼杀一个人。尽管梵高开始的意志是坚强的,但作为艺术家他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

  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两个月,完全投入到素描和油画的创作中,几乎每天都有新作问世,然而,1890年6月初梵高从提奥那里得知提奥对布索特商行的工作感到厌倦并考虑自己创业,提奥告诉哥哥梵高他俩都要勒紧裤带,“我的生活也从根本上受到影响,我也将自身难保。”梵高被弟弟的不愉快深深地打击了,我们不能不说梵高一月后的7月27日开枪自杀与当时遇到的困境没有关系。

  梵高最后的作品《麦田群鸦》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这幅充满着恐怖、不详之感,梵高似乎已超越了灵魂上的生死境界,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的试炼,并试图将这个世界置于笔端。在他的信中说:“我的生活,从根基上被破坏,我的脚只能颠簸着走。”“我担心我是要变成你的沉重的负担……那时候,回到这里才开始作画,画笔几乎从手中滑落下来。”

  如果他们兄弟的生活费用能正常周转,如果梵高的创作环境和条件再能稳定一些,那后面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所以,艺术家也需要基本的生存与创作条件。

  五、一种关于创造与献身的沉思。

  文森特·梵高从开始画画到去世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为这个世界留下了900余幅油画和1100余幅素描和700余幅书信。但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红葡萄园》,售价仅400法郎。而近百年后却是这样:

  1.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在报纸上呼吁:“文化和商业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2.1987年3月30日,梵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被日本人买走)

  3.1998年11月19日,梵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

  4.1990年5月15日,梵高作品《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创造了当时世界拍卖最贵的画(藏家是日本人)。

  5.2014年11月4日,梵高的一副《雏菊与罂粟花》以6176.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77亿)被中国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买下。

  梵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这是人们从他的书信中,从他对艺术、对人生的洞察感悟中得出的结果,而获得这项殊荣的时候,梵高已去世了近半个世纪。

  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能奇迹般地诞生这样激动人心的作品?我认为主要是天才的梵高是用激情在作画,用生命去作画。当然,除了激情,梵高同样善于思考。他没有按部就班,他在到巴黎前其作品是灰色调,但到了巴黎接触了印派画家高更、比沙罗等,并观摩了马奈、莫奈等一批印象派前驱艺术家的作品后,他的思考在递进!他向自己作品注入了明朗的色彩,加上他对日本这样的东方绘画中线的力度吸收(他曾在他的恋爱女友铃鼓咖啡屋主人阿歌斯蒂娜的咖啡屋中举办过他收藏的日本版画展),使得作品开始充满激情和个性。

  从梵高的作品里,我们真正读懂了什么叫“用心去画,用灵魂去画”。

  这里,我想将《太原日报》上陈驰文章的一段话大意作为结尾:

  其实,梵高是不适于谈论的。他生前遭受了太多的嘲笑,太多的奚落,太多的不公正待遇,生活给予他的只有沉重和苦苦地活着(当然,还有百年后颇具讽刺意味的盛名)。但他仍饱蘸激情地描绘了这个世界,就连他的死,都像他手中的画笔一样,伤感而又深情地表达着他对生的渴望和眷恋。因此,他和他的画作,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精神,一种关于创造与献身的深邃沉思。梵高不是谈资,不是装饰,他从来就不属于时尚,任何人都别奢望从他和他的画作中获得与人格修养无关的快乐。

  所以说,触动我们的或许不只是他的画,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他生命的激情与力量。

  结语:梵高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① 艺术的美属于审美价值取向范畴,人们不可能取得一致的认同;

  ② 人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也是不断发展的;

  ③ 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们的广泛认可;

  ④ 新事物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对文化研究者和文化部门的领导者而言,要重视和捍卫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资源,更加爱护我们身边富有创造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并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创造成果;对于艺术家而言,要从梵高的作品和人生中获取一种生命精神,艺术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公众而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梵高,一个属于人类精神财富的梵高,一个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阳光的梵高。